景区门票|凤凰单丛数乌岽

景区门票|凤凰单丛数乌岽

文章图片

景区门票|凤凰单丛数乌岽

文章图片

景区门票|凤凰单丛数乌岽

文章图片



在乌龙茶的家族里 , 要论香高味厚、耐泡度高、香气丰富的 , 非凤凰单丛莫属 。
凤凰单丛 , 主要产自广东潮州的凤凰山 , 凤凰山是由大小不等的数百座山峰构成的 。 西北部的凤鸟髻山、乌岽山 , 东部的大质山 , 西部的万峰山 , 南部的双髻樑 , 在这些山的山腰及山下 , 都是凤凰单丛的主要产区 。
潮州产茶历史悠久 , 是中国工夫茶的发源地 , 潮州乌龙茶的历史 , 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 郭子章《潮中杂记》(约公元1582)记载:「潮俗不甚贵茶 , 今凤山茶佳 , 亦云待诏山茶 , 可以清肺消暑 , 亦名黄茶 。 」从郭子章的记载 , 能够看出 , 潮州乌龙茶的前身 , 是凤山黄茶 , 这里的「黄茶」 , 不同于六大茶类中的黄茶类属 , 可能是炒焙工艺不得法 , 以致干茶泛黄的绿茶;也有可能是品种原因 , 致使绿茶的外观微黄故名 。
这一点 , 从康熙二十六年的《饶平县志》能够得到验证 , 县志记载:「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 其品亦不恶 , 但采炒不得法 , 以致苦涩 , 甚恨事耳 。 」

那么 , 潮州乌龙茶到底起源于何时呢?个人以为 , 应该是在武夷岩茶诞生之后 。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术 , 影响了潮州乌龙茶的发展 , 早期的凤凰单丛 , 并没有自己的专属名字 , 常被称作「广东武夷」 。 陈椽先生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中 , 引述1836~1840年「英国输进中国茶叶花色一览」 , 记录有如下花色:「广东武夷 , 福建武夷工夫、红梅、珠兰 , 安溪……」1935年的《广东通志稿》记载了凤凰单丛的制法:「将所采茶叶置竹匾中 , 在阴凉通风之处 , 不时搅拌 , 至生香为度 , 即用炒镬微火炒之 , 至枝叶柔软为度 , 复置竹匾中 , 用手做叶 , 做后再炒 , 至干脆为度 , 以炒而非焙……茶为凤凰区特产 , 以乌岽为最佳 , 每年产额二十余万元……」
直到民国三十五年的《潮州志》中 , 才明确记载了凤凰茶地炒焙两法兼用 。 这就意味着 , 到了民国以后凤凰单丛的青茶制作技术 , 基本趋于成熟和完善 。 古时的凤凰茶 , 仅有乌龙茶和鸟嘴茶两个品种 。 南宋末年 , 乌岽山李仔村的李氏 , 开始选育品种 , 取其茶果茶籽 , 用点穴播种法在山上直播 , 才有了今天的宋种古茶树 。 明代弘治年间 , 出产于待诏山的鸟嘴茶 , 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 又称「待诏茶」 。 据《潮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 , 向朝廷进贡叶茶150.3斤 , 芽茶108.3斤 。 」清康熙四十四年 , 饶平县令郭于蕃在《游记手札》写道:凤凰茶树「干老枝繁而叶稀 , 寻及土人 , 何以品种不一?又有龙团、蟹目、雀舌、丁香诸状」 。
上述记载表明 , 当时的凤凰茶树品种复杂 , 茶农还没有重视茶树的选种育种工作 。 凤凰茶的发展 , 是先从野生的红茵品种中分化出鸟嘴(凤凰水仙)和鸟嘴变种(凤凰单丛) , 之后 , 茶农把茶树由原来种植在厝前屋后 , 发展到开山成片种植 , 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 。

1898年 , 乌岽李仔坪村的文混 , 爬山越岭 , 从去仔寮村采回大乌叶单丛进行扦插 , 培育出「八仙过海」单丛茶品种 , 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成功 , 从此 , 单丛茶走上了茶树的无性繁殖之路 。 1979年 , 凤凰地处高、中山的10个大队 , 50个村 , 把过去的稻田逐年改种为茶树 , 并从水仙茶的品种中 , 筛选出十大香型的茶树株系 , 加以培育种植 , 即是今天的黄枝香、芝兰香、蜜兰香、桂花香、玉兰香、柚花香、杏仁香、肉桂香、夜来香、姜花香 。 凤凰单丛 , 是凤凰水仙的优异单株 。 它因茶树的单株形态及品味 , 各具特色 , 自成品系 , 故需要单株采摘、单株制作加工、单株包装贮藏、单株作价销售 , 慢慢约定俗成 , 凤凰单丛便成为众多优异单株的总称 。
因此 , 单丛既是单株茶树的品种名字 , 又是茶叶的商品名称 , 也是高等级凤凰水仙的级别名称 。 凤凰水仙 , 古称鸟嘴茶 , 本是叶片形态殊异的地方群体种的名称 。 在这个群体中 , 按其形色 , 一般分为乌叶和白叶两个大类 。 凡叶色浅绿者 , 称为白叶;叶色深绿者 , 称为乌叶 。 后来 , 也成为等级不高的商品等级名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