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文章图片


“缸中之脑”假设: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活在电脑程序中?


电影《楚门的世界》 , 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放置在“虚拟”环境当中的人类 , 冲脱束缚的故事 。

楚门的世界是假的
著名的“缸中之脑”假设与电影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 人类是否也是生活在一个虚拟感知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生活在电脑程序当中?
假设“缸中之脑”“缸中之脑”是一位名叫希拉里·普特南 , 在1981年出版的一本书籍《理性 , 真理与历史》当中的一个遐想 。
假设一个人类被邪恶的科学家做了人体试验 , 大脑被切除下来 , 经过专业的手段封存在营养液当中 。

将大脑放在营养液中
之后再由一台超级强大的计算机连接大脑的神经末梢 , 使得大脑能够重新感知世界 , 而这些感知全部来源于电脑创造出来的“信息” 。
这个大脑可以被输入和截取记忆 , 比如 , 这个人在生前因为车祸失去了自己的双腿 , 非常的难过 。
科学家可以利用超级计算机 , 将这段记忆截取下来 , 换上一个自己没有发生车祸的记忆 。
大脑在接受到了这一信号之后 , 满足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其实还是很健全的 。

截取记忆
同理 , 也可以置换上伤心痛苦的回忆 , 让人苦不堪言 , 就像是视频剪辑一般 , 供人随意改变 。
要是有不法分子将“缸中之脑”用于酷刑当中 , 在精神上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 。
书籍将这项实验假设描写得栩栩如生 , 就好像真的发生在人类的生活当中 , 这本书也同样向人类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担保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当中”?
相信 , 这也是很多读者观看之后思考的一个问题 。

缸中之脑的实验
“缸中之脑”理论基础虽然“缸中之脑”来源于小说当中的虚构 ,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 , 真的存在理论基础 。
人类的身体感知都是先通过各个器官部位收集信息 , 再经由大脑处理之后 , 将信息反馈给某个部位 。
那么大脑是如何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的呢?根据脑神经的鼻祖彭菲尔德的研究发现 ,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能够接收到各个部位带来的信息 , 并及时作出处理 , 是大脑当中微弱的电流引起的 。

大脑中有微弱电流
在人类大脑当中 , 存在许多结构复杂的神经组织 , 神经之间互相连接 , 形成一个巨大的整体神经元 。
而信息的接受 , 正是源于大脑当中的特定部位释放出的电流 , 来刺激大脑皮层 , 激活了当中的神经系统 , 进行信息处理 。
比如一个人鼻子闻到了一种的味道 , 这种信号先是反馈到大脑当中 , 大脑认为这是不舒服的味道 , 会让人心情明显变差 , 如果是香味 , 则会让人变得愉悦 。

大脑会对味道做出判断
另外这种刺激还能激活人类潜在的记忆 , 这些记忆不管是人类主观上保存下来的 , 还是客观上接收到的 , 它都能够激活 。
其实 , 当人类遗忘了某个事件之后 , 并不是意味着这个事件在大脑记忆当中消失了 , 而是潜藏在了深处 , 需要特定的刺激才能回忆起来 。
彭菲尔德就曾提出 , 人类全部的记忆都被封存在一个区域当中 , 这个区域将所有的经历记录得一览无余 。

大脑记忆难以消失
小到婴儿时期的某一天吃的某一种食物 , 大到影响整个人生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