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 11 月 20 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模块起飞
质子发射器将第一个模块 扎尔(“日出”的意思)送入太空 。 即使该组件是在俄罗斯制造的 , 它也是美国的一个模块——他们资助了它 。 在国际空间站建造的早期阶段 , 扎尔加用他的太阳帆提供能量 , 并用他的发动机接管姿态控制 。 两者最初都由地球控制 , 因为该模块无人飞行 。 两周后 , 第二个组件紧随其后 , 即美国模块 Unity , 它是后续模块的连接节点 。
2000 年 11 月 2 日:第一批居民搬进来
在第一个带有生活区的模块 (俄语为“明星”)于 2000 年 7 月发射升空后 , 第一批宇航员现在可以搬进去了 。 为了让太空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 桌子、冰箱、马桶和健身车是基本设备的一部分 。 此外 , 宇航员可以从14个窗户欣赏太空美景 。 然而 , 只有两个太空旅行者可以在模块(俄语为“明星”)数星星并睡着;第三个必须在国际空间站的另一部分挂上他的睡袋 。
2001 年 2 月 7 日:国际空间站不断壮大
随着第一批居民的到来 , 国际空间站的扩建工作进展得更快 。 2000 年 11 月 , 第一艘大型太阳帆来到国际空间站 , 2 月 7 日 , 第一个研究单位——美国“命运号”模块诞生 。 就这样继续下去 , 太空旅行中最密集的飞行阶段开始了:国际空间站的扩张将需要在其结束时进行 40 多次太空飞行 , 大约450吨必须被送入轨道 。
2001 年 4 月 19 日:国际空间站获得了一条手臂
加拿大机械臂 被带到国际空间站 。 不仅可以连接宇航员 , 还可以连接负载 。 因此 , 17 米长的机械臂在国际空间站的进一步建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件可以很容易地从飞船上卸下并就位 。 2008 年 3 月 , 机械臂也得到了一只手 , 从那时起 , 机器人就被用于更换国际空间站外的电池 , 而无需宇航员离开空间站 。
2001年4月28日:帮助(太空)游客来!
美国人丹尼斯·蒂托 (Dennis Tito) 是第一位飞往国际空间站的游客 。 他的外太空之旅持续了 7 天 22 小时 4 分钟 。 据称 , 这位前 NASA 科学家和一家咨询公司的老板为此支付了 2000 万美元 。 俄罗斯航天局乐于接受这笔钱 , 但他的前雇主坚决反对飞行 , 甚至不让他在 NASA 现场接受培训 。 在蒂托之后 , 到目前为止 , 又有六名航天参与者飞往国际空间站 。
2002 年 11 月 23 日:国际空间站变脸
国际空间站所谓的集成晶格结构 (IST) 正在研究和生活模块中不断发展:随着将奋进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的 P1 段 , 这第一次变得清晰可见 。 晶格链形成了空间站的主干 , 并垂直于飞行方向 。 与整个车站一样 , 它采用模块化结构 , 共由十一个部分组成 。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 太阳帆和一个移动平台被连接到它们上面 。
2003 年 2 月 1 日:哥伦比亚号发生爆炸
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爆炸 。 七名宇航员全部死亡 。 由于维护工作时间长 , 其余三辆航天飞机最初将留在地面上 。 这意味着国际空间站的扩建将停滞不前 , 因为只有航天飞机能够将重型部件运送到太空 。 仅仅两年半之后 , 也就是 2005 年 7 月 26 日 , 航天飞机再次起飞 。 在 2011 年航天飞机计划结束之前 , 美国航天飞机将作为国际空间站组件的负载运输工具 。
2008年8月3日:儒勒·凡尔纳带来了新的用品
通过太空运输机ATV Jules Verne , 欧空局正在向国际空间站发送其第一辆自己的运输机 。 它可以无人驾驶和自动运输约6吨有效载荷(食品或科学设备) 。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有许多前辈:俄罗斯进步号运输机 。 自1977年以来 , 他们一直在无人值守地将货物送入太空 。 然而 , 它们的自动化程度较低 , 并且有效载荷为2.3吨 , 它们要小得多 。 最终 , 所有的运输者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它们与国际空间站脱钩并烧毁 。
2009年3月15日:最后一翼来了
国际空间站的最后一个太阳翼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能源供应 。 四个机翼中的每一个都配备了四个面板 , 跨度为73米 。 这将为A380飞机在每个机翼的两端之间纵向留出空间 。 它们一起产生84到120千瓦的电力 。 它可以供应地球上40个私人住宅 , 宇航员共享公寓可以在国际空间站上发展:从2009年5月29日起 , 不仅三人 , 而且六人将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和研究 。
2010年10月 23日:国际空间站打破和平号记录
2010年10月23日 , 国际空间站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它已经有3644天的常客 , 将之前的纪录保持者和平号降至第二 。 被人们最长的时间 。
推荐阅读
- 电影都是骗人的!科学证明,人暴露在太空里,根本就不会立即被冻僵!
- 量子意识能否解释“灵魂”?诺奖得主彭罗斯:人脑中发现量子结构
- 20个拥有罕见基因的人类,世界上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人类,太罕见
- 地球会有危险吗?人类收到来自比黑洞还可怕的磁星爆发信号
- AI制药新突破,变革新药发现新模式
- 中国科学家颜宁,耗费十年攻克世界生物难题,为何40岁出走美国?
- 巴基斯坦今年洪灾为何如此严重,高温导致的冰川融化是主要因素
- 首张量子纠缠照片问世,科学家拍摄到了爱因斯坦口中的“鬼魅”
- 首个曲率泡被发现,曲率引擎研究迎来转机,超光速旅行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