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观察未来科技
【转基因食物,从“反自然”到“自然”】如今 ,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正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 转基因和传统育种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 , 转基因技术中生物体获得的新基因可以来自任何其他生物 。 在传统的杂交育种中 , 新等位基因的引入必须通过同物种或者亲缘相近的物种的交配 , 而现在 , 只要我们有明确的需求 , 转基因技术可以把鱼的基因转移给植物 , 或者把细菌的基因转移给哺乳动物 。
不论是从提高粮食产量 , 还是提高粮食质量 , 甚至是创造一种更健康的新食品 , 转基因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 转基因食物的潜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 而转基因食物的明天 , 也是一个色彩丰富的未来 。
“反自然”食物的选择
在过去 , 对于转基因食物最大的反对声音 , 就来自于“非自然”的误解 。 显然 , 人们更加认可吃纯天然的食物 , 所以 , 这些经过改造的 , 种植过程中用了化肥、农药的粮食 , 就经常受到诟病 。 但实际上 , 自从上万年前人类开始农耕起 , 粮食就不再是纯天然的了 。
比如玉米 , 跟现在的玉米相比 , 纯天然的远古玉米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玉米粒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外皮;每株玉米有很多分杈 , 每个分杈上都有一个雄蕊和若干个雌蕊 , 直到最后变成玉米棒;并且 , 玉米棒很小 。
这三个特征对于远古玉米的种植非常重要 。 因为玉米粒上有厚厚的外皮 , 所以在被动物吃了之后 , 种子不会被消化掉 , 被排泄出来后还能发芽 。 一株玉米上有多个雄蕊和若干个雌蕊 , 保证了总有雌蕊能够成功受粉 , 也不容易被外来的病虫或者采食的动物全部消灭 。 而玉米棒多了 , 自然每根就会小 。
但玉米的这些特征来说 , 对于人类却并不方便——厚外皮去掉就太麻烦 , 不去掉又难以消化;玉米棒多而小 , 采摘起来则很不方便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就开始有了人类对食物的“驯化” 。
要知道 , 自然界的物种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变 , 远古玉米也是如此 。 有的突变使它们失去了玉米粒上的厚皮 , 有的突变使它们的分杈减少 , 还有的突变使得每株上不再生长那么多玉米棒 。 因此 , 人类总是选择那些他们喜欢的植株 , 收集它们的种子以便来年种植 。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选种” , 最后人们逐渐培育出了现在我们所常见的玉米——驯化后的玉米每株通常只有一根玉米棒 , 所有的营养都集中在它身上 , 因此它能长得更大 。 另外 , 驯化后的玉米容易采摘 , 撕开苞叶 , 里面就是易于食用的玉米粒 。
当然 , 人类“驯化”玉米的过程依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 为了加快对于粮食的“驯化” , 杂交成为了获得新品种的好方法 。 相对于选种驯化 , 杂交则可以有目的地把不同品种的优良特性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 于是新品种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 。 再到现代的诱导突变育种 , 则是通过化学试剂、离子辐射等处理 , 让种子发生随机突变 , 再挑选出人类喜欢的突变体进行培育 。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 这些育种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品种 。 而现在 ,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 为育种提供了能力更强、效率更高的方法 , 即直接针对目标基因进行操作——可以把其他物种的某个优秀基因转入 , 也可以加强或者抑制某个特定基因的表达 , 这就是所谓的转基因食物培育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转基因食物的“反自然” , 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恐惧 。 但事实证明 , 人类对于事物的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 而现在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反基因食品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 并改变着我们对于食物的选择 。
转基因土豆的过去和未来
土豆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 仅次于大米、小麦和玉米 。 在不同的国家 , 土豆的人均食用量相差巨大 , 比如美国年人均食用量为60多千克 , 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也是大米和玉年人均食用量的数倍 。 而欧洲国家的年人均食用量则更高 , 许多国家甚至超过了150千克 , 比中国人人均大米食用量还要多得多 。 如果按照食用量来算 , 土豆大概可以算得上美国人在小麦之外的另一种主粮 。
推荐阅读
- 国际空间站,让人类探索太空的美梦成真
- 20个拥有罕见基因的人类,世界上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人类,太罕见
- 我就想知道如果我说这是银环蛇会不会被打?
- 多元宇宙中最强的8种蜘蛛侠,每一个都很可怕,你最喜欢哪一个?
- 科学家培育出龙眼+荔枝的后代,有多罕见?难道生殖隔离失效了?
- 人类在火星上发现奇怪、难以置信的6个物体!
- 58张“大开眼界”的神奇图片,没有PS过,你相信吗?
- 海尔生物:耐力和爆发力兼具
- 美国一女子“对重力过敏”,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不适合待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