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郭进拴|崂山观海记( 二 )






山海相连 , 山光海色 , 是崂山风景的最大特色 。 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 , 你会看到 , 一边是碧海连天 , 惊涛拍岸 , 另一边是青松怪石 , 郁郁葱葱 , 这样的景色在其他地方是绝对看不到的 。 人们常说“智者乐山 , 仁者爱水” , 到过不少地方 , 不是登山就是玩水 , 还真是没有体验过这山水相映的境界 , 只有崂山让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完成了智者与仁者的和谐统一 , 让人体味到山的雄浑与壮丽 , 领略着水的柔情和包容 。 崂山 , 位于青岛市东部 , 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 。 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 , 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 , 又称“崂顶” , 海拔1132.7米 , 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 , 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 它耸立在黄海之滨 , 高大雄伟 。 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 , 沿海大小岛屿18个 , 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 当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 , 可以看到两种景色:一边是碧海连天 , 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 , 郁郁葱葱 。 因此 , 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 , 灵异之府 。 ”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 , 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 故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 , 不如东海崂 。 ”





那天 , 阳光明媚 , 海风徐徐 , 在崂山导游的带领下 , 我们驱车直奔崂山 。 为了看得真切仔细 , 我们上山不开汽车 , 不乘缆车 , 不走大路 , 专挑石阶云梯和林间小道 。 因为那个同学对崂山的地形地貌、沟沟坎坎都了如指掌 。 他说:“我们来个逆向思维 , 不走旅游常规路线 , 走鲜为人知的捷径 。 ”沿途林深树茂茅草灌木丛生路就修在峭岩的山腰间盘曲往复极尽转折之至 。 导游是个见多识广、口齿伶俐之人 , 一路边看风景边讲山海经 。 他说崂山原来叫鳌山 , 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 , 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在老早以前 , 茫茫的东海滩上 , 一没山 , 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 。 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 , 坐落着大大小小48个村疃 。 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 , 有的靠打鱼捞虾谋生 , 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 , 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 , 可是家家户户都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 。 谁知这一年 , 大祸从天降 , 东海里冒出个有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




你道这鳌鱼有多大?尾巴一翘 , 东海里就竖起个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 , 东海里就现出老大一片“陆地”;4个爪子一趴 , 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浪;咧开大嘴喝一口水 , 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靠海边有个王家疃 , 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 。 哥哥名叫大智 , 20出头;妹妹名叫大勇 , 刚刚18岁 。 他们在48疃乡亲的帮助下 , 打死了大鳌鱼 。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 大鳌鱼的遗骨 , 变化成了南北长30里、东西宽30里的一座山 。 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 , 人们便叫它是“鳌山” , 山南头叫“鳌山头” 。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 , 攀登特别费力 , 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 。 文人在攀登之后 , 写诗作文留念时 , 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 , 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
在崂山 , 我遇到一导游 。






【导游|郭进拴|崂山观海记】

导游和蔼可亲 , 他个子不高 , 但人不错 。 他给我讲解了很多不曾听过的故事 。 我很感激他 。
他总是微笑地看着我 , 给我讲解:“这棵树 , 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这片竹林没人修整 , 没有你想象中的美丽吧!”
从前的痕迹 , 以为风吹云散 , 却不料 , 经过导游的一点 , 我又一次隐隐记起 。 就这样轻轻一提 , 它就哗哗地涌了出来 , 如涨潮的水 , 在我面前缠绕着 。 我站在院门前 , 举目望去 , 竹子高高地耸立着 , 虽没有修正 , 但依然高大挺拔 , 叶斜斜地垂下 , 月光洒在竹尖上 , 青翠得更加青翠 。
我听得如痴如醉 , 早已忘了爬山的疲劳 。 沿着古老的石阶 , 伴着潺潺清泉 , 我们曲曲折折蜿蜒而上 , 绕过一条悬崖峭壁 ,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的玉龙瀑 。




只见水帘从二十多米高的峭壁上喷涌直下 , 倒挂在空中 。 在太阳的照耀下 , 整个瀑布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 , 从悬崖之颠 , 腾云驾雾 , 呼啸而下 , 击得潭中水花四溅 。 人们拟其形 , 取其声 , 观其色 , 叫它“龙潭瀑” 。 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 , 疑是玉龙飞 。 白挂虹千仞 , 青山环一围 。 抛来珠落落 , 舞处雪霏霏 。 游客贪清赏 , 斜阳不忍归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