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郭进拴|崂山观海记( 三 )


崂山的山不是险山峻岭、也不是青葱密布 。 它们绵延不绝 , 在这里看不到地平线只有海平线 , 似是被山围着又似这些山争宠般让你瞧个够 , 就连山后的云都有山的影子;且有着地中海式的发型 , 放眼望去尽是碧碧葱葱 , 只有山顶是光秃秃的 , 露出来的石头看起来有些刚毅 , 许是被那绿色抹胸长裙衬托着的缘故 。




大海对我这旱鸭子来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看着别人在海里纵情地游弋那种羡慕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 不单是羡慕还有尴尬 , 引用我媳妇的话”你们两个大男人抱着个游泳圈丢人不?“一开始抱着游泳圈还敢漂在水上 , 后来浪大了 , 一浪把我拍在了沙滩上后又被海水拉了回去 , 死命的扑腾就是移动不了半步 。 然后就害怕了 , 不能喊救命还得故作淡定地喊”拉我上去吧 , 水太咸了…“然后涛哥就拼了老命的笑话我 。 海岸上有个面积不大的水坑 , 最深的地方也就120公分 , 那里成了我的乐园 。 几乎都是妈妈带小孩在那里玩 , 我和袁月无耻地占领了这里 , 话说游泳圈也能玩出多种花样 , 这是我之前想不到的 。 最无耻的要数姚清明了 , 坐在游泳圈上抽着烟还打着太阳伞…!
海边的村庄都是二三层小楼 , 独门独院 , 人也稀少 , 不能更清静了 。 周边都是梯田 , 种的大都是绿茶 , 也有茄子等蔬菜 , 我就像小馋猫一样看着田里的茄子流口水 。 如果有人问农家院在什么位置 , 我想我会说”我们住在山脚 , 我们住在海边 。 \" 因为打开窗户 , 山与海就都在你面前 。 店家是典型的山东人朴素实在 。 饭食也很好 , 大馒头超赞的 , 吃了两天我就感觉自己胖了 。 晚上我们在园子里拿微型投影看电影 , 吃这西瓜看星星 , 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 就在那某一刻我恍惚了 。





太清宫中 , 有着数不尽的文化风景 , 我们一一游览着 , 惊叹着这华美的建筑 , 在绿阴之中穿梭着 , 一尊尊佛像 , 一些些解说 , 一面面古墙 , 无论是哪一处的风景 , 都有着一个个故事 , 在游览之中 , 又获取了数不尽数的知识 。 崂山道教曾经盛极一时 , 高峰时山上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 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 , 留下许多道观 , 现在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规模为最大 , 历史也最悠久 。
太清宫三面环山 , 一面临水 , 面积不算大 , 由“三官殿”、“三皇殿”和“三清殿”组成 , 建筑风格清淡简朴 。 三殿各有特色 , 三官殿的建筑规模最大 , 前后三进院落 , 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汉代所植的古柏 , 如今依然非常茂盛 , 而三清殿里 , 则保存着蒲松龄当年住过的西关岳祠 。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 多次以崂山为背景 。 说起来这位老夫子也真是会享受 , 早在那个时候就知道跑到这风景怡人的地方悠悠自乐了 。




导游指着一低矮的墙壁说 , 这就是崂山道士当年穿墙的地方 。 你们谁如果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半点亏心事 , 而且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法力 , 就一头撞上去吧 。 大家哄堂大笑 , 绕过去看看 , 说崂山不是有那么多道士吗 , 让他们来表演一下 。 导游也笑了 , 现在的道士怎么能和那时候相提并论呢?太清宫内有一非常珍贵的名为龙头榆的古树 , 据说是崂山十大道长之一李哲玄亲手种植 , 至今已有1100多年 。 这棵树主干斜逸 , 分枝繁盛 , 遮天蔽日的面积可达八百平方米 , 实属罕见 。 乍一看真的真是像一个龙头 , 特别是龙头部位有一树节凸起 , 酷似龙眼 , 从树下经过时 , 导游会提醒游客抚摩一下龙眼 , 有“摸一摸十年寿”的说法 。




崂山的水很美--柔柔的 , 甜甜的 。 那水不喧 , 及其清澈 。 山道两旁总有一泓泉水潺潺流过 , 或清澈见底 , 或清凉冰爽 , 都那么不急不徐从容地流下去 , 那让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走到溪边 , 用心贴近她们 , 用手捧起滋滋品尝 。 崂山矿泉水 , 驰名天下 , 是大众喜爱的健康饮用水 , 这儿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 崂山的石很美--怪怪的 , 熠熠的 。 无论是石阶小路 , 还是静卧水底的卵石 , 都渗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柔美 。 虽然娇美却不显妖媚 , 只是静静地为这淡雅的山水再添一笔浓意 。 崂山异石林立 , 千姿百态 , 无奇不有 , 仅在主要游览线路上能观察到的象形石就多达200多处 。 比如“虔女峰”、“蟠桃峰”、狮子峰”、“五指峰”、“青蛙石”、“绵羊石”等等 。 绿石是崂山的珍宝 , 质地细密 , 晶莹润泽 , 色彩绚丽 , 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