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文章图片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文章图片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文章图片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文章图片


聚变之光|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


煤、石油、天然气、风能……目前人类社会运转需要的绝大多数能源 , 其实都来自太阳能 , 而太阳上的能量则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因此 , 人类始终“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 , 从而获取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 。 在一位科学家的带领下 , 1984年 , 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装置 , 即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 , 具有完全独立自主产权的中国第一个中型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诞生了 。 他就是核物理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 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首届中国成员——李正武 。
李正武
就读清华 , 胸怀国家

李正武 , 1916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 。 李家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书香门第 , 故居李家祠堂被赐“父子翰林”横匾 , 成为东阳无人不知的“翰林府” 。 李正武成长在“翰林府”中 , 父辈又格外注重教育 , 因此他自幼便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
李正武故居“翰林府”外景1934年 , 18岁的李正武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了国立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四所名牌大学 。 在全国报考清华的3600多名考生中 , 他高居榜首 ,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 。 1934年 , 李正武选择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 。 大学毕业后 , 他先后在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职 。
大学时期的李正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 李正武不断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 。 1946年 , 30岁的他考取了留美公费生 , 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 获得博士学位 。 之后 , 他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实验室先后任研究助理、研究员 , 并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从事核技术和辐射应用工作 。
留美时期的李正武和妻子孙湘在郊外合影留美期间 , 李正武在轻原子核反应方面完成多项实验研究 , 对轻原子核及热核聚变反应作了多项精密实验和计算分析 , 提出了带电粒子活化分析方法 , 独立发现用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核的库仑激发现象 。 这一系列研究工作 , 为后来的热核聚变研究埋下了伏笔 。 1955年10月 ,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 , 李正武夫妇突破重重封锁乘船回国 , 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
留美时期的李正武和孙湘参加活动时留影开辟道路 , 播种“太阳”

1952年11月 ,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利用轻核聚变反应原理的氢弹爆炸 , 证明了氢同位素聚变释放能量的现实性 ,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秘密进行“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 因为氢弹是不可控的核聚变 , 如果要实现人工控制热核反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 并将其利用起来 , 则会困难得多 。 1958年 , 可控核聚变研究开始解密并得到迅速发展 。 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有望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 因此国际上对这一无限近乎理想的能源紧锣密鼓地研究着 , 1968年 , 苏联科学家在托卡马克装置“T-3”的研制上取得重大成就 。 全世界由此再度掀起了研究受控核聚变的热潮 , 而当时的中国在受控核聚变研究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 1969年12月6日 , 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夫妇带着小儿子 , 和同事们来到了四川乐山原二机部585所 , 开启了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代号451工程)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 他们在最简陋的条件下从事着最前沿的研究 , 当时仅有的核聚变装置参考资料 , 就是一张示意图和几个公式 , 连一台计算机也没有 。 李正武不畏艰难 , 勇挑重担 , 在1972年被正式任命为“451”工程总体组组长后 , 他更是夜以继日攻关 。 白天 , 他和各课题小组的同志讨论各种理论、技术问题 , 晚上回到家就忙着查阅资料 , 还经常接待深夜登门拜访的科研人员 。 经历了反复攻坚 , 1972年 , 李正武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最初的实验方案 。 1974年 , 李正武在中国首先提出“聚变-裂变共生堆”概念 , 以期提前实现聚变能应用的设想 , 聚变-裂变混合堆后来被国家“863”计划列为能源领域先进核反应堆的专题项目 。 他先后撰写的《中国受控核聚变的里程碑》《中国环流器一号初步实验报告》等论文和实验报告 ,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 “夸父‘造’日” , 终生逐“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