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文章图片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文章图片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文章图片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文章图片


安徽有一块相当于高校的上海飞地,毕业后出来的都是社会精英


安徽宣城市郎溪和广德交界处有个地方叫白茅岭农场 , 地方不大也就40来平方公里 。 这里不仅有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 , 还有配套完善的手工作业场所 , 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 。 白茅岭农场的富裕却不属于安徽的 , 而是上海的一块飞地 , 上海为何在安徽有飞地 , 这得从50年代说起 。

上海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 , 有大量的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孤儿游走在街头 , 对市貌影响很大 。 想安置他们 , 但限于当时的能力又无法实施 , 只能找个地方建设农场来安置游走于市区的弱势群体 。 刚解放时的上海地域狭小 ,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找一块地方建设农场并非易事 , 好在当时有个华东局 。

华东局在辖区范围内寻找建设农场的场址 , 为此到过福建、江西、浙江的地的山区 , 地理环境好的地方政府不同意让地 , 同意让地的因环境恶劣只能放弃 。 选址小组烦的焦头烂额时在安徽那边传来好消息 , 广德县和郎溪县交界有一处荒地 , 地方政府同意让出来建设农场 。 这片荒地就是后来的白茅岭农场 。

农场建成后华东局交由上海市公安局 , 白茅岭农场毕竟是带有经营性质的国有单位 , 为表诚意上海方面提出由两地共同管理 , 效益一起分成 。 安徽那时候混得不怎么好 , 听说有效益分成开心得不得了 , 更何况是大上海这样的城市 , 能绑上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 没准还能带动本省的经济发展 , 安徽省领导就毫不犹豫的答应共同管理 。

1956年白茅岭农场正式迎来第一批劳动者 , 都是残老、流浪儿童和无家可归的人员 , 这些人员参与的劳动就是种植农作物、采茶、和从事一些手工作业 。 第二年农场就有丰厚的利润 , 白茅岭农场的利润跟安徽均分 。 管理费用和投资都是上海方面负责 , 安徽这边什么都不用管就能平分收益 , 这简直就是躺着挣钱 , 安徽这边的领导起初开心得合不拢嘴 。

有钱就是任性 , 在偏远的地方修建起一栋栋楼房 , 医院、电影院、学校、银行、邮局、招待所等生活设施 。 偏远的山区能看到楼房 , 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来说都感到无比的羡慕 。 当地村民还能免费看电影 , 又可以享受到便宜的医疗待遇 , 白茅岭农场的存在即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 又能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 真乃是一举两得 。

1958年白茅岭农场迎来2000多的美女 , 个个都是风姿招展、貌美如花 , 让人看到都心动几分 。 内行的知道是失足女 , 外行的还以为是来白茅岭农场参加劳动的 , 毕竟失足女过惯了花灯酒绿、娇声养媚的生活 , 哪能经得起这么辛苦的劳动 。 白茅岭农场起初没有围墙 , 在这里参加劳动的人员可以随便进出 , 包括附近的村民都可以自由参观 , 失足女就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

周边的村民 , 特别是年轻人经常来农场参观 , 农场管理员以为是年轻人来只是相互学习也没怎么管 。 大帮美女在地里干活 , 年轻人岂有不动心的道理 , 青年跟失足女们就有交流的机会 。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 , 年轻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交给农场的美女们 , 从而丧失劳动的干劲 。 当地政府深感到任由地方青年跟美女长期发展下去会丧志 , 于是就跟农场商量如何阻止年轻人跟美女们相会的问题 , 并且还将农场的管理权交给上海方面 。

为了管理好农场 , 农场管理权就交给监狱管理局 , 而随着流浪儿和孤儿不断成长 , 并且学到一技之长 , 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后就离开农场 。 美女们经过多年的劳动学习 , 学会生存技巧后从良成功 , 也离开农场 , 最后农场又成为关押劳改犯的地方 , 白茅岭农场成为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