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放弃诺奖,中国科学家的“万里归途”!( 二 )


黄昆则称赞杨振宁是“天才” , 说:“跟他讨论问题 , 在当时对我有很大好处 。 ”
除了频繁的争论让三人皆受益匪浅外 , 茶馆外面的世界 , 也让一直在校园里读书的他们 , 逐渐窥见了当时的现实 。
有时候 , 会有一列士兵 , 押着一群犯人从茶馆门前走过 , 每个犯人都低着头 , 愁眉紧锁 , 他们的背上都插着白色木牌 , 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罪行 。
一会之后 , 会有刺耳的枪声从远处传来 。 每当这时 , 不管他们在茶馆里辩论得有多激烈 , 他们都会停下来 , 突然间怅然若失 。
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 在那一刻 , 他们这群热血儿郎 , 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 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将来要怎么做 。
三、
1945年 , 26岁的黄昆 , 通过考试取得“中英庚款”的资助赴英留学 , 入读布列斯托大学 , 导师是固体物理学大师莫特(莫特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同年 , 杨振宁和张守廉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
在布列斯托大学的实验室里 , 读博的黄昆 , 与正在读本科的英国美女里斯 , 相识相知 。

师从莫特两年后 , 黄昆就完成了包括博士论文在内的3篇重量级论文 , 其中一篇论文提出了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的理论 , 开创了X射线研究的新领域 , 后来这种现象在国际上以黄昆的姓氏被命名为“黄漫散射” 。
“庚子赔款”对黄昆的资助期限为3年 , 已完成博士论文的黄昆 , 便利用剩下的一年 , 来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做交流学者(玻恩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玻恩注意到黄昆对物理学有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 十分看好他 , 于是提出由黄昆执笔 , 合作编著《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 。
书稿问世前夕 , 玻恩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昆博士 。 ”
玻恩还两次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表扬了黄昆 , 他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 , 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 , 就很高兴了 。 ”
《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出版后 , 被译成多种文字 , 一版再版 , 经久不衰 , 成了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及晶格动力学专著的标准参考文献 。

在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的同时 , 黄昆还在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员 。 还未拿到本科毕业证的里斯 , 也追随着他去了利物浦大学 , 两人相互欣赏、志同道合 , 成了一对人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
这一时期的黄昆 , 除了爱情美满 , 在科研活动中也踊跃攀登 , 成果频出 。
他先后提出了“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 , 并和里斯强强联手 , 珠联璧合 , 共同提出了“黄-里斯理论” 。
可就在黄昆如鱼得水 , 得诺奖只是迟早的事时 , 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身边所有英国同事都诧异的决定 。
四、
黄昆曾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 , 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 , 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以挽于政局 。 ”
但是 , 黄昆又写道:“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 , 就似乎有违良心 。 我们衷心还是觉得 , 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 , makesadifference(截然不同) 。 ”
离别前 , 黄昆对英国女友里斯说 , “如果你来中国 , 要一切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生活 , 包括说中国话、吃中国饭、穿和中国人一样的衣服 , 要遵从中国的一切生活习惯 。 ”深爱黄昆的里斯 , 一一答应 。
1951年10月 , 32岁的黄昆 , 婉拒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盛情挽留 , 也暂时告别了英国女友 , 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 , 历经坎坷 , 回到了万里之外的祖国 。
当时新中国的科研条件远不如英国 , 黄昆选择了回国基本就意味着放弃了得诺奖的可能 , 但他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 , 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 。 ”
所以 , 在做科研的黄金年龄里 , 黄昆走出实验室 , 走进教室 , 成了北大物理系的一名教书匠 。
几个月后 , 女友里斯 , 也告别家人 , 独自一人漂洋过海 , 来到北京和黄昆完婚 。

成为中国媳妇后 , 里斯有了中国名字“李爱扶” , 有人取笑黄昆 , 说老套的他为了让夫人永远爱他 , 便将“爱夫”的谐音“爱扶” , 做了夫人的名字 。
但其实 , “李爱扶”这个中文名 , 是黄昆的二哥、我国著名心脏内科专家黄宛 , 为里斯取的 。
原籍英国的李爱扶 , 是位非常理想的英语口语老师 , 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所人事部门 , 曾有意让李爱扶到所里的英语口语班任职 , 但黄昆知道后 , 却说了一句让大家再次对他刮目相看的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