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 , 都会令我想起一位世界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 。
他的名字 , 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杨振宁、波恩、莫特等都极为熟悉 。 他的名字 , 也曾令世界物理学界多次产生震荡!
他本有机会至少捧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回家 , 但是 , 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 , 他说了句“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 , makesadifference” , 就毅然回了国!
他 , 就是黄昆 。 如今黄老虽然已仙逝多年 , 但是 , 他的事迹 , 比诺贝尔奖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关注 。
一、
1919年9月2日 , 祖籍浙江嘉兴的黄昆生于北京 , 他的父母都是银行职员 , 家境可算优渥 。 黄昆名字中的“昆” , 就取自颐和园内的昆明湖 。
光阴荏苒 , 到了1937年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这一年 , 18岁的黄昆 , 因为高中三年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 , 又通过了北京通县潞河中学的保送考试 , 顺利进入燕京大学攻读物理专业 。
大学期间 , 黄昆迷恋上了当时的新兴学科量子力学 , 并在浓厚的兴趣支撑下 , 自学完成了题为《海森堡和薛定谔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的毕业论文 。
【黄昆:放弃诺奖,中国科学家的“万里归途”!】巧合的是 , 黄昆后来 , 成了海森堡的小师弟 。 黄昆的恩师波恩 , 则又和薛定谔因学术方面的问题“相爱相杀”了好多年……
而海森堡、薛定谔、波恩三人 , 又都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41年秋 , 黄昆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后 , 在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连襟葛庭燧介绍下 , 前往在抗战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任助教 。
一年后 , 23岁的黄昆 , 考取了西南联大的研究生 , 导师是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 。
入校后 , 黄昆和20岁的杨振宁、22岁的张守廉 , 成了同班同学 。
当时 , 抗战已到了白热化阶段 ,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工资 , 常常都养活不了一家人 , 研究生们的补助 , 就更是杯水车薪了 。
为了解决黄昆、杨振宁、张守廉三人的生活问题 , 时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的杨振宁父亲杨武之 , 专门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 云南昆华中学校长徐继祖 , 让他给黄昆三人安排了兼职教员的工作 。
徐继祖还挺仗义 ,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 , 不仅按时给黄昆三人发工资 , 还给他们在昆华中学准备了住处 , 住宿条件比联大研究生宿舍更好 。 于是黄昆等三人 , 便都搬到了距联大不远的昆华中学 。
黄昆、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同住一屋的日子 , 对三人往后的科研道路 , 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二、
那个年代的校园 , 基本都没有烧开水的设备 , 于是黄昆他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前 , 去学校附近的茶馆待上两个小时 。
去的次数多了 , 茶馆的人对他们渐渐熟悉了起来 , 便称他们为“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剑客” 。
在茶馆里 , 他们三人聊科研、谈理想、说历史 , 好不快活!
有一次 , 三人聊到茶馆打烊 , 还没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 , 意犹未尽地离开茶馆后 , 他们回到宿舍 , 躺在床上又开始继续讨论 。
后来觉得还是无法达成统一意见 , 又爬起床 , 点亮蜡烛 , 大半夜翻看权威资料 , 以解决争论 。
多年后 , 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 , 在回忆那段时光时说道: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 不是在美国做研究 , 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正是这些争论 , 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 。 ”
推荐阅读
- 问天实验舱转位成功 标志着太空种菜之旅将更加多样性
- 诺奖新得主,有位中国高足
- 世界上不可思议的10个地方,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这是真的存在。
- 新冠为何没在农村爆发?要保护自然而非工业破坏,人类才有未来
- 都没见过外星人,为啥不能说:人类就是宇宙中“最高等”文明?
- “地心人”真的存在吗?地球内部有可能是空心的?科学家讲出实情
- 刚获诺奖的古基因学证实,新冠易感性可能来源于古人类
- 恐龙灭绝是被“造物主”设计的?列举多项巧合现象,极有可能
- 南极发现百年前的胶卷,照片修复后大家究竟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