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放弃诺奖,中国科学家的“万里归途”!( 四 )


直到1971年 , 49岁的杨振宁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 , 提出要见的人名单中 , 就有52岁的老同学黄昆 。

黄昆家里太寒酸 , 两人的会面 , 被安排在了黄昆二哥黄宛的家里 。
其实 , 黄昆当时的工资并不低 , 月薪285元 , 但他把200元做党费上交 , 平时还帮助有困难的人 , 所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 , 来装饰家里 。
黄昆家唯一一件像样的家具是一对沙发 , 还是回国那年买的 , 早已失去了弹性 , 几处窟窿用垫巾遮盖着 。
1977年10月 , 在邓公的关怀下 , 58岁的黄昆 , 被调往中科院半导体物理所任所长 。
黄昆第一天去半导体所上班 , 骑着一辆27年前回国时带回来的旧自行车 , 穿着一身很普通的衣服 , 到了门口被传达室老头拦住喝道:“老头儿 , 你干嘛?找谁?”
27年前回国时那个风流倜傥的小伙子 , 在为半导体物理事业献出了自己最灿烂的年华后 , 竟被当成老农民 , 拦在了半导体物理所门口 。
但是 , 黄昆一点都不觉得心酸 , 因为这所里坐的 , 基本都是他的学生 , 他们 , 就是他活生生的成绩 。
后来 , 还是副所长王守武出面 , 黄昆才顺利进所 。
从此之后 , 黄昆的科研事业 , 又迎来了第二春 。 中国的半导体物理事业 , 又因为黄昆等人 , 再次起死回生 。
八、
黄昆和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 , 在交流时谈到 , 我国和日本的半导体几乎同时起步 , 起初我们还处于领先地位 , 但后来为何差距越来越大了?
在黄昆看来 , 这是因为:“越是国家重视的学科 , 该学科的基础科学研究反而越容易受到冲击 。 ”

为了挽救在政治运动中荒废的半导体事业 , 黄昆所长不仅带领大家积极动手做起科研 , 还开始亲自编写讲义 , 给半导体所的科技人员开课讲授《半导体物理》 。
后来 , 他还亲自领头 , 在半导体物理所筹建了超晶格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
1978年 , 李爱扶终于回了一趟阔别27年的英国 , 她的父母都已离世 , 而身在中国的她 , 没能送她们最后一程 。
和两个健在的哥哥短暂相聚后 , 李爱扶又匆匆回到了中国 。
李爱扶随黄昆来到中国后 , 任劳任怨、勤俭持家 , 丝毫没有一点大科学家夫人的架子 。

黄昆的军功章 , 有李爱扶的一半 。
1988年 , 69岁的黄昆 , 和朱邦芬提出了“黄-朱模型” , 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超晶格领域的难题 。
德国固体物理学家卡尔多纳满是欣赏地称赞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 , 从灰烬中飞起 , 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1995年 , 76岁的黄昆 ,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2001年 , 82岁的黄昆 , 获得了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奖金500万元 , 其中50万个人自用 , 450万元用来设置“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 。

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黄昆 , 在北京逝世 , 享年86岁 。
“渡重洋 , 迎朝晖 , 心系祖国 , 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 , 历磨难 , 志兴华夏 , 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 。 ”
这是北大物理系师生 , 在黄昆的七十大寿上 , 送给他的寿联 , 后来又被当作了他的挽联 。
这38个字 , 是黄昆一生的真实写照 。
在报国和诺奖之间 , 黄昆选择了报国 , 有人看来或许遗憾 , 但他在中国栽种的半导体物理之苗 , 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 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作者:万小刀 , 写明星、写八卦 , 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 , 皆由自取 , 欢迎关注万小刀号
黄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