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黄昆说:“这样不好 , 至少要避嫌!”他断然拒绝了北大物理系的好意 , 只让李爱扶在北大做实验员 , 并且表示 , 李爱扶中文没讲流利之前 , 坚决不能给她发工资 。
其实 , 李爱扶已与黄昆在英国做出了很大的科研成就 , 她就算是不做英语口语老师 , 当物理系的普通教员 , 也是完全够格的 , 但是对待自己和家人都十分严格的黄昆 , 表示李爱扶只在英国读了3年大学 , 只有做实验员才是符合规定的 。
黄昆刚回国时 , 给学生们讲的是《普通物理》这门课 , 可能会有人认为 , 黄昆作为物理学大师 , 给本科生讲“普通物理” , 应该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
但其实黄昆曾这样说过:“我礼拜天的时间用来做《物理通报》的主编工作 , 礼拜一到礼拜六 , 全用在普通物理教学上 。 ”
在黄昆看来 , 普通物理课应该在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基本概念和规律方面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所以 , 他备课总是很认真 , 不管这堂课讲过多少次 , 再次讲课前 , 他都要重新写讲稿 。
黄昆的课 , 也极受大家欢迎 , 同学们都觉得听他的讲课 , 是一种享受 。
(老年黄昆)
黄昆的助教曾说:“他经常伴着浓茶和低档香烟 , 备课到深夜 。 到考试前夕出考题时 , 他每天搞到更晚 , 有时候到后半夜才收工 。 ”
1953年 , 半导体晶体管在美国问世 , 黄昆敏锐地看到这一新兴学科对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 建议在北大物理系设立半导体的培养方向 。
不久后 , 这一提议被采纳 。
两年后 , 黄昆联合洪朝生、王守武和汤定元 , 为北大物理系固体物理专门化半导体方向的学生 , 开设《半导体物理》这门课 。 这是一门在国内从无到有的课程 , 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 需要黄昆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
从此以后 , 黄昆变得更忙了 。
同年 , 年仅36岁的黄昆 ,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
但不幸的是 , 不久后 , 时常在学校忙碌 , 无暇顾家的黄昆 , 后方竟发生了一起悲剧 。
六、
1956年 , 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 , 将发展半导体技术作为四项紧急措施之一 。
为加速半导体人才的培养 , 在黄昆和其他专家的建议下 , 教育部决定 , 从1956年暑假起 , 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的有关教师、部分优秀学生 , 集中到北京大学 , 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 。
该专门化由37岁的黄昆任主任 , 35岁的谢希德任副主任 。
在此期间 , 黄昆与谢希德除了主讲《半导体物理》外 , 还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半导体物理学》 , 这是当时国际上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著作 , 书中大部分章节由黄昆亲自执笔 , 后来成了我国培养半导体学科人才广为使用的标准教材 。
(老年黄昆与谢希德)
1958年 , “联合半导体专门化”结束 , 仅仅两年时间 , 就培养出半导体方向毕业生240多名 , 后来这些人在回校后 , 开始各自筹建半导体专门化或专业 , 半导体学科的教育事业 , 自此开始增速发展 。
就在黄昆夜以继日地为“半导体专门化”忙碌的1957年 , 年仅35岁的杨振宁 ,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事后有人问黄昆有何感想 , 他指着面前的学生们说:“我这几年 , 教了这么一批学生 , 还生了儿子!哈 , 这就是成绩!”
当年 , 黄昆所在的布里斯托大学团队 , 不仅黄昆的导师莫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就连黄昆的几个当时实力不如他的同事 , 也都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 。
后来 , 莫特去了剑桥大学 , 他手下又有一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也就是说 , 凭着黄昆的资质和努力程度 , 他跟着莫特在英国 ,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是迟早的事 。
但是 , 在黄昆看来 , 为祖国培养一批优秀的半导体物理人才 , 远比他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 。
让黄昆觉得比诺奖更重要的 , 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 。 可他平时忙于工作 , 三个儿子全部由李爱扶一人照料 , 而李爱扶还得分一部分精力在实验室里 。
不幸发生在1958年的一天 , 黄昆与李爱扶的三子 , 因意外窒息而夭折……
黄昆为此十分内疚和难过 , 但很快 , 他就整理好了心情 , 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
七、
1966年 , 正当47岁的黄昆 , 以极大的热情 , 准备带领大家再次让半导体物理在国内有新的发展之际 , 十年浩劫开始了……人人自危 , 许多辛苦毁于一旦 。
推荐阅读
- 问天实验舱转位成功 标志着太空种菜之旅将更加多样性
- 诺奖新得主,有位中国高足
- 世界上不可思议的10个地方,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这是真的存在。
- 新冠为何没在农村爆发?要保护自然而非工业破坏,人类才有未来
- 都没见过外星人,为啥不能说:人类就是宇宙中“最高等”文明?
- “地心人”真的存在吗?地球内部有可能是空心的?科学家讲出实情
- 刚获诺奖的古基因学证实,新冠易感性可能来源于古人类
- 恐龙灭绝是被“造物主”设计的?列举多项巧合现象,极有可能
- 南极发现百年前的胶卷,照片修复后大家究竟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