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要清楚我所提出的基本概念框架的性质 。 一个总体的抽象概念 , 如“共同人类” , 并不直接涉及关于共同人类的任何特定的历史的话语 。 这样的概念是元概念 , 可以涵盖波考克(J.G.A.Pocock)“时间中的语言”范式意义上的任意一种政治、社会或宗教语言 。 需要记得的是波考克所言的任何语言 , 其本身都可以涵盖一系列不同的理论、叙事、论证和价值判断 。 这些元概念本身并非历史性的 。 为了让它们具有可操作性 , 我们必须辨别出诸时空的历史语境中有关“共同人类”的特定话语和一般观念 。 为了书写这些特定话语和一般观念的历史 , 我们需要的概念是“发明” , 因为发明和再发明指出了这类话语和概念可以历史地存在的动态模式 。
因此 , 方法论仍然具有历史性和语境性 , 但其语境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和世界历史的空间框架中展开的 。 我们应该记得 , 边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 , 也是一个历史概念 。 从方法论上讲 , 我的路径类似于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最近提出的“连续的语境主义”(serialcontextualism) 。 的确 , 将关于共同人类的不同话语置于世界历史的长河中 , 会使方法论具有更强的语境性 , 而非更弱 。 它将使我们能够区分每种话语的特定内容 , 不仅将其与当代的其他关于共同人类的话语进行比较 , 而且将其与之前的以及后来的进行比较 , 尽管后者需要更加谨慎 。 尤其是 , 它将帮助我们认识到共同人类与平等话语在世界、历史中的复调性 , 并避免过于线性的历史观 , 后者会把我们故事的早期部分瓦解为现代性的序曲 。
共同人类是我们理论框架的第一个元概念 , 第二个则是我所定义的人类学转向 。 共同人类的话语突出了所有人的共同点 。 一般来说 , 它们是抽象的和普遍的 。 相比之下 , 人类学转向关注文化差异 。 它使人们能够考虑偶然性和边界 。 对于任何关于文化差异的批判性讨论 , 这样的话语都是必不可少的 。 共同人类的优先语言是宗教、哲学和科学 。 人类学转向的优先语言是历史学、地理学和民族志 。 共同人类话语从文化差异中被抽象出来 , 从而将外国人转化为同胞 。 相比之下 , 被归到人类学转向下的话语则解构了“我们”之于“他们”的语义学 。
人类学转向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其他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和合理性的阐释 , 以及凝视的反转 。 当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讨论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匈奴时 , 他所做的远不止列举匈奴的一系列背离汉人标准的风俗习惯 。 相反 , 他解释说 , 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好地适应了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 , 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 。 在司马迁那里 , 我们见到了人类学转向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 , 不带偏见地评价异国文化在其自然和政治环境中的合理性;第二 , 能够想象外国人眼中自己的生活方式 。 在古希腊 , 希罗多德的珠玑之言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凝视的反转:“埃及人习惯于称所有不说自己语言的人为蛮族 。 ”换句话说 , 埃及人看希腊人就像希腊人看埃及人一样 。 人类学转向使人意识到文化的多元 , 后者不可能不影响观察者的自我形象 。
我们理论框架的第三个元概念涉及时间性 。 共同人类的话语以及不平等和差异的话语是在时间框架中展开的 , 问题随之而来:它们如何被置于历史时间中 。 通常 , 时间性的话语决定谁拥有未来 , 而谁的时代从历史角度来说已经结束 。 因此 , 我们的第三个元概念就是时间机制(regimeoftemporality) 。 迄今为止 , 大多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 , 所有的历史时间概念都包含线性和周期性因素 。 传统依赖于相同常规和观念的循环往复 。 创新以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变化为前提 , 因此引入了这样的观念 , 即一个不同的事态的“线性”序列 。 因此 , 我们并非只能选择线性时间或周期性时间 。 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讲述了决定性事件的故事 , 比如大战和接受新政权 , 这类事件是不可逆转的:它们把时间分成“之前”和“之后” 。 然而 , 这些独特的转折点很可能被嵌入一个长期的周期性节奏中 , 国家亦在此中兴亡更迭 。 “兴衰”的比喻可以看作对人类生命周期的一个概括 , 但更常使人联想到政治权力和帝国声势的倏逝 , 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平等效果的时间观 。 另一方面 , 线性的时间机制可能支持跨文化的不平等 , 特别是当时间被想象为“进步”和“发展” 。
《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 , [荷
推荐阅读
- 美国女子患癌去世,细胞70年繁殖5000万吨,放大百倍才知其中奥秘
- 人类不睡觉可以撑多久?有男子撑了264小时,你猜他后来怎么了?
- 努力在当下,别的都随缘。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个偶然
- 月球“有毒”?美国宇航员登月后,为何全员都出现了“怪病”?
- 霍金曾经说外星生物是真实存在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从2022年诺贝尔奖谈当前经济形势与前景
- 黄昆:放弃诺奖,中国科学家的“万里归途”!
- 问天实验舱转位成功 标志着太空种菜之旅将更加多样性
- 诺奖新得主,有位中国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