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得知诺奖再次授予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者 , 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感到非常振奋 。
他说:“一方面 , 量子科技领域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 , 颁奖委员会在介绍获奖者的工作时 , 提到了很多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 。 我们觉得 , 为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 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 ”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公室内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 。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他们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领路人
对普通人来说 , 关于量子的学说都显得高深莫测 。 事实上 , 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之一 。
量子科技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 , 成为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的源泉 , 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战略力量 。
刚刚获奖的三位科学家 , 是最早开展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人 。
“这三位科学家早就应该获诺奖了 , 2010年 , 他们就因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和推动了光量子信息的处理 , 得到了沃尔夫奖的肯定 。 ”潘建伟说 。
“他们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领路人 , 是量子信息科学重要的先驱 。 ”南京大学教授马小松是安东·塞林格的学生 , 他认为 , 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至名归 。
“在量子信息领域中 , 量子网络的非局域性验证、量子隐态传输、远距离量子隐态传输等 , 都是由这三位量子信息科学先驱开创的 。 ”马小松介绍 。
让人高兴的是 , 在这些研究工作中 , 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作为安东·塞林格的学生 , 颁奖委员会提到的安东·塞林格的研究工作 , 潘建伟院士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
“颁奖委员会提到了我导师安东·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 。 我是其中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 两篇文章的第二作者 。 ”潘建伟说 。
同时 , “颁奖委员会还提了另外三篇文章 , 而这三篇文章都是中国科学家独立开展的研究工作 。 所以 , 从这一点讲 , 我不仅是加入了塞林格的研究团队 , 也参与了开创量子信息物理学这个领域 , 我感到很幸运 。 ”潘建伟说 。
更重要的是 , “在把获奖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 , 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在这方面的成绩让潘建伟感到很骄傲 。
塞林格成功预见到一个新领域即将诞生
谈到自己的导师安东·塞林格 , 潘建伟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
“刚到导师团队的时候 , 我没有做实验的经历 。 面对这种情况 , 一般的导师都会比较犹豫 , 不会让一个搞理论的人去做实验 。 但是 , 因为我导师自己也有做理论的背景 , 所以他也很高兴 , 同意我去做实验工作 。 ”潘建伟说 。
同时 , 安东·塞林格也能够尊重学生的选择 , 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 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 “从这个角度讲 , 他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 ”
“塞林格老师很有远见 , 他成功预见到一个新领域即将诞生 。 ”潘建伟记得很清楚 , 欧洲第一个关于量子信息的欧盟联合课题 , 就是在塞林格的主导下设立的 , “我看到他的项目申请书是1996年” 。
2005年至2012年 , 马小松在安东·塞林格教授的指导下 , 开展量子物理学领域相关研究 。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 , 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失败 , 这是一个慢慢精进的过程 , 需要长时间的磨炼 。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 安东·塞林格教授一直保持着对这个学科的无比热爱 。 同时 , 他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 经常鼓励我们 , 包括潘建伟院士 。 ”马小松说 。
三周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 安东·塞林格告诉马小松 , 他刚刚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职位退休 , 又回到了他热爱的科研工作岗位 , 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 感到非常激动 。
我国有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推荐阅读
-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的死亡恒星的“墓地”!
- 潘建伟导师荣获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网友:我以为是潘院士获奖
-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量子力学:获奖者证明爱因斯坦的错误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中国“量子之父”导师,曾高度赞扬中国!
- 15: 1,世界最重无毒蛇,激战世界最重毒蛇!
- 揭秘蝎子的小知识
- 你们知道人类的极限寿命能到多少岁?
- 太阳内部到底是什么在燃烧,烧了46亿年还没有烧完?长知识了
- 想知道大爆炸是什么样吗,让引力波来告诉你,答案或许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