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亚到中国, 从山羊草到栽培小麦, 史前一万年发生了怎样的演化( 三 )


在1.45万年前 , 新月沃地的降水量明显增加 , 舒适的气候让人类大量繁衍 , 进入到定居定居生活 , 或许是为了收割这里的野生谷物 , 也或许是要把谷物碾磨成粉 , 于是石刀、石杵臼等磨制石器开始大量出现 , 人类也由此进入新石器时代 。 但到了1.28万年前 , 整个地球因为“新仙女木事件”(假说是因为彗星撞地球) , 在短短十年内 , 平均气温下降了7—8℃ , 并且这次突然降温持续了约1100年 , 直到11500年前 , 气温又突然回升 。

新仙女木事件的突然降温持续了约1100年 , 直到11500年前 , 气温又突然回升 。 图引地球知识局 。

史前一万年前 ,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几乎同时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 , 像同时打响了起跑指令一般 。
这次气候剧变 , 直接导致长毛猛犸象、剑齿虎等生物突然灭绝 , 与此同时 , 新月沃地也变得干冷 , 野生动植物资源大为减少 , 大量人口也被饿死 , 于是在西亚的现代智人在绝望中被迫开始种植植物 , 给自己生产粮食 , 于是人类最早的农业就此起源 。 而特别适应西亚气候的一粒小麦自然成了被驯化的首选 。 实际上 , 不仅是西亚先民在10000万年前走上了农业生产的道路 , 在遥远的东亚 , 几乎在同时间 , 华夏先民也开始驯化水稻(参见《
史前一万年 , 农业文明为何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巧合还是必然?
》) 。

第一种被驯化的是一粒小麦 , 之后的是二粒小麦 , 后来二粒小麦偶然与野生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 , 形成普通小麦
第一种被驯化的野生小麦是一粒小麦 , 之后的是二粒小麦 , 紧接着到8000年前 , 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 , 栽培二粒小麦偶然与当地特有的一种野生粗山羊草发生了天然杂交 , 最终形成了普通小麦 , 小麦属由此就有了第5个种 。 由于普通小麦更耐旱耐寒 , 所以很快就取代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 成为栽培最广的小麦 。 后来 , 野生提莫非维小麦也被驯化 , 今日仍在格鲁吉亚西部有少量栽培 。 1960年苏联植物学家更是在此意外发现了一种由提莫非维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天然杂交形成的茹氏小麦 , 自此小麦属现有的6个种全部出现 。

在日常使用上小麦的品类区分图 。

植物考古和分子生物学对小麦发源地的认定
这些发现 , 正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 , 所谓植物考古学属于考古学中科技考古的分支 , 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古代植物遗存 , 来研究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 以此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的文化发展与过程 。 但植物属于有机质 , 长时间掩埋会被分解腐蚀掉 , 所以寻找古代植物遗存 ,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才行 , 这种情况就是“炭化”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安徽禹墟遗址的文化层土壤标准浮选过程中 , 发现了6粒距今4100年的小麦炭化颗粒 。
所谓炭化 , 就是植物在古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火烧后 , 没有被燃烧成灰烬 , 但已经炭化的物质 , 便是植物炭化遗存 。 炭化植物遗存属于无机质 , 化学性质稳定 , 即便埋藏在土壤里上万年也不会被分解 , 再加上炭化植物的密度比较小 , 所以考古中会将遗址堆积土壤放入水中 , 以分离炭化植物遗存和土壤颗粒 , 这便是“浮选法” 。 广泛应用在当前的考古发掘中 , 也因此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几十处有小麦和水稻炭化遗存出土的史前遗址 。

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的通天洞遗址 , 出土了5200年前的小麦炭化颗粒 。

中国境内早些年出土小麦遗存的史前遗址年代分布图 。
在这些遗址中 , 小麦炭化颗粒出土时间最早的是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的通天洞遗址 , 经过碳14测定后时间确定为5200年前 , 而在黄河中下游出土的小麦遗存最早的是在山东海岱地区 , 如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遗址 , 时间在4200-4500年前 , 而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的小麦遗存出土则在3900?3600年前 , 西北地区的小麦遗存出土则集中在4000-3200年前 , 如甘肃东灰山遗址上限为3800年前 , 甘肃金塔火石梁遗址和缸缸瓦遗址则在4000-3700年前 。

中国各地区部分史前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时间表

但这些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颗粒时间远晚于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出土 。 当然更有趣的是 , 通过对考古出土农作物遗存的鉴定和统计发现 , 秦汉以前考古遗址出土的农作物数量虽然不少 , 但仅有六个种类 , 即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小麦和麻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 , 这其中作为粮食作物的水稻、谷子(小米)、糜子(黄米)、大豆均是原产于中国 , 仅有小麦是外来传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