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星巴克的 NFT 是 Web2.5?恐怕在座的各位…… | 近未来( 三 )



波普艺术媚俗 , 是故意的 。 该运动最早的代表作《我是一个有钱人的玩物》(1947) , 出现在二战结束后 , 是一幅剪报拼贴画 , 上面有《私密告白》杂志的封面、指向封面女郎的一支手枪、橙汁品牌商标、二战服役飞机的明信片、可口可乐广告 。
它拥有波普艺术的所有特征:时尚 , 年轻 , 流行文化 , 开放关系 , 科技 , 商业 , 政治和大众媒体 。 这是开启 20 世纪 60 年代的提前预告:高雅和低俗没有本质的区别 , 而且「历史或多或少是废话……我们不要传统 , 我们要活在当下」 。
▲ 爱德华多·保罗齐 , 《我是一个有钱人的玩物》(1947)
直到今天 , 依然很难说 NFT 一定能给创作者和消费者带来什么 , 因为同类的替代品很多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各家公司发布的「忠诚度」NFT 都是「单机游戏」 , 很容易就变成手机里再也不打开的「角落」 。 对于创作者而言 , 同质化代币可能还比 NFT 实用一些——至少在某个地方 , 能换成真金白银的法币 。
但就此指责 NFT「虚假」「没用」 , 也大可不必 。 和波普艺术相似 , 这些基于 Web3 的发明 , 一方面将消费主义的疯狂本质暴露无遗 , 一方面也放大了赛博世界的潜在吸引力 。
作为「代币」 , NFT 不过是一种幻觉 , 在某个地方 , 你有一个代码写成的、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它也履行了「承诺」 , 当你拥有、收藏甚至转手卖掉它的那一刻 , 总是感到满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