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货如此多的中国,这个物种在我国竟然还能泛滥?( 二 )


所谓口内摄食 , 就是把整个猎物吞入口中 , 彻底消化之后 , 再从口中吐出剩下的残骸部分 。 大多数腕部较短并且坚实的海星种类都属于这种吃法 , 食性极为贪婪 , 能够吞下比口大得多的猎物 , 个别“极端”的海星为了吞下猎物甚至把肠胃都撑破了 。

第一种方式:口内摄食 , 直接生吞
相比之下 , 另外一种吃法就显得“绅士”多了 。 在北方地区肆虐的多棘海星就属于第二种吃法——先用腕部将整个猎物包裹起来 , 再通过管足末端的吸盘将猎物吸住 , 通过管足持续发力将牡蛎、扇贝等的外壳慢慢拉开 。 即便贝壳只露出0.1毫米的细小裂缝 , 多棘海星就能通过胃液把贝类的软体部消化掉 。

第二种方式:体外消化再进食
有些科学家认为 , 多棘海星的胃液具有一定的麻痹效果 , 能够使牡蛎等贝类失去知觉 , 这也证明了海星高超的捕食技巧 。 通过这种技巧 , 海星几乎能拿下所有能吃的双壳贝类 。 有资料记载 , 一只海星在一天时间内就能吃掉5~6个海蛤或者20个牡蛎 , 食量也是相当惊人了 。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牡蛎养殖场 , 几乎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清除掉泛滥的海星;我国北方的鲍鱼、蛤蜊养殖池塘同样也不堪其扰 , 下了很大功夫来对抗这一贝类养殖的“头号杀手” 。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 , 我国北方沿海的渔船在进行拖网作业时 , 最多能打捞上200多箱海星 , 这种现象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都有发生 。 国外的一份研究也曾指出 , 每公顷海底大约可容纳150000个海星 , 这一研究成果是虽然在1995年发表的 , 但到现在为止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海星泛滥 , 人工清除
毫不夸张地说 , 凭借数量优势 , 海星在泛滥时对沿海贝类产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 更让人头疼的是 , 目前针对海星带来的困扰 , 国内外最主要的防控措施还是人工打捞 , 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而且收效缓慢 , 很难根除(容易反复爆发) 。
海星的突然爆发和这一物种的迁徙行为有很大关系 。 海星的运动虽然缓慢 , 但是在察觉到有危险或者寻找猎物时 , 运动速度就会加快——比如 , 红海星每分钟可以移动5~8公分 , 福氏海星每分钟可以移动15~35公分 。

海星通过管足来运动
国外的Caltsoff教授还曾发现 , 一只被标记的福氏海星在10个月内移动了1500米的距离 , 平均下来每天移动了5.7米——这种迁徙活动无疑会加大海星的消杀难度 。
有人可能会问了 , 难道人类对海星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不是 。 国内外防治海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种 , 分别是人工清理、水下注射以及投放天敌 。 其中 , 人工清理的方式最为直接 , 应用也最广泛 , 但只适用于控制短时间和小规模的海星泛滥 。
如果是海星的大规模爆发 , 那就要采用水下注射药物的方式了 , 注射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醋酸以及硫酸氢钠 。 在澳大利亚 , 科学家还动用了水下智能机器人来识别海星并对其注射胆碱等药物 , 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 。
第3种方式就是投放天敌 。 海星的天敌是大法螺和釉彩蜡膜虾 , 一些珊瑚礁的鱼类和海葵也可以捕食海星 。 需要注意的是 , 投放天体之前一定要先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 , 评估引种风险 , 否则引入的天敌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祸患 。

大法螺捕食海星
对人类而言 , 海星还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 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相继从海星中提取出了十几种生理活性物质 , 比如皂苷、多糖、胰岛素类、维生素、蛋白质、淄醇等等 , 在生物制药、卫生保健等方面潜力巨大 。
对于海星的棘皮 ,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没什么用 ,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棘皮的重量占海星体重的75%~80% , 如果将其磨成干粉 , 那么每100克干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就高达55克 , 是用来做饲料或食品添加剂的理想材料 。

另外 , 海星的棘皮中还含有铜、铁、锌等11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皂苷、生物碱、牛磺酸等重要的活性物质 , 具有抗炎、降血压、抗癌等多种功效 。 如果能充分利用海星的棘皮 , 必定能够变废为宝 , 创造出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
对于海星的泛滥、防控以及开发利用 , 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