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则及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则及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则

聚合物组分之间的共混改性 , 为达到改善性能的相应效果 , 往往需要加入相容体系 。 一般来说 , 不同聚合物组分之间的共混需要的是相适应的相容性 , 从而制得相相之间结合力较强的多相结构的共混物 。 了解与应用共混物体系之间的更好相容性 , 应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

(1)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聚合物之间的共混过程 , 实际上是分子链间相互扩散的过程 , 并受分子链之间作用的制约 。 分子链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 可以用溶解度参数来表示 。 溶解度参数的符号为δ , 其数值为单位体积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 。 不同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好坏 , 也可以用溶解度参数δ之差来衡量 , 即δ越接近 , 其相容性越好 。
如两种聚合物溶解度参数相近 , 其差值通常要<0.2 , 而两种聚合物溶解度参数之差>0.5时 , 不能以任意比例相容 。 例如:PVC/NBR共混体系 , PVC的溶解度参数δA为9.4~9.7 , 而NBR的溶解度参数δB为9.3~9.5 , 所以PVC与NBR相容性良好;又如PS/PB共混体系 , 他们的溶解度参数之差>0.7 , 所以两者的相容性差 。 PVC与PS的溶解度参数之差>1 , 所以两者基本不相容 。
(2)极性相近原则
聚合物之间共混体系的极性越相近 , 其相容性越好 , 即极性组分与极性组分、非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 例如:PVC/EVA、PVC/NBR、PVC/ABS之间极性相近 , 所以其相容性好 。 在考虑共混改性配方设计时 , 要了解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原则:极性/极性≥非极性/非极性≥极性/非极性 。 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之间一般不相容 , 例如:PVC/PC、PVC/PS、PC/PS等 。
极性相近原则也有些例外 , 例如:PVC/氯丁橡胶(CR)共混体系 , 其极性相近 , 但不相容;而PPO/PS两种极性不同的组分 , 相容性反而很好 。
(3)结构相近原则
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各组分的结构相似 , 则相容性就好 , 即两聚合物的结构越接近 , 其相容性越好 。 所谓结构相近 , 是指各组分子链中含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单元 , 例如:PA6与PA66分子链中都含有—CH2—、—CO—NH— , 故有较好的相容性 。
(4)结晶能力相近原则
共混体系为结晶聚合物时 , 多组分的结晶能力即结晶难易程度相近时 , 其相容性就好 。 而晶态与非晶态、晶态与晶态体系的相容性很差 , 只有在混晶时才会相容 , 如PA/PVC、PE/PA、PET/PBT体系 。 两组分非晶态体系相容性较好 , 如PPO与PS , PVC与NBR , PVC与EVA等 。
(5)表面张力相近原则
共混体系中各组分的表面张力越接近 , 其相容性越好 。 共混物在熔融时 , 与乳状液相似 , 其稳定性及分散度受两者表面张力的控制 。 表面张力越接近 , 两相间的浸润-接触与扩散就越好 , 界面的结合也越好 。 例如:聚丙烯、聚乙烯与顺丁橡胶、天然橡胶、乙丙橡胶表面张力相近 , 因此其相容性很好 , 尤其是PP/EPDM是典型的增韧共混体系 。
2提高共混物相容性方法
(1)加入相容剂
加入相容剂 , 使两种或多种聚合物组分通过混炼 , 提高相界面层的黏结力 , 促进相分散 , 使形态结构稳定化 , 并借助聚合物分子间的键合力 , 降低两相组分间的界面张力 , 增加共混体系的均匀性 , 减小相分离 , 改善聚合物共混的综合性能 。
PE、PP等聚烯烃之间 , 性能具有互补性但却缺乏良好的相容性 , 因此加入相容剂是必要的 。 PE/PP共混物两组分相容性差 , 但加入15%相容剂EPR后 , 其形态结构均化以及相界面黏结得到强化 , 性能有了明显改善 。 又如:PBT与PPO完全不相容且成型性极差 , 加入5%~8%带有环氧基的PS接枝相容剂 , 改善了PBT与PPO的相容性 , 并促进力学与加工性能大大提高 。
(2)交联反应
聚合物交联反应属于化学改性在塑料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 。 交联是指在聚合物大分子链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 从而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 交联反应如果是在相互不相容的聚合物之间 , 可大大提高两种聚合物的相容性 , 甚至使不相容组分变为相容组分 。
交联可分为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两种情况 。 例如:用辐射的方法使LDPE/PP产生化学交联 。 结晶作用属于物理交联 , 由于取向纤维组织的结晶 , 使已形成的共混物形态结构稳定 , 从而产生相容作用 。
用于提高聚合物共混组分相容性的交联 , 大多数企业采用动态交联方式 。 动态交联即可实现共混物的相容 , 又可提高共混物的综合性能 , 同时又不失去其固有的热塑性 , 仍然可用热塑性塑料成型加工方法加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