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宇航员用《兰亭集序》打卡太空,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有多酷?】

文章图片
10月12日 , 当国际空间站行经北京上空时 , 在其上驻留的意大利女性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发了一条充满诗意的Twitter——她发布了一组在太空中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上空的太空照片 , 并用中英文双语配上了《兰亭集序》中的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
(萨曼莎推文截图)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分析称:“引用这句诗词说明她在用中国文明的视野去观察所置身的宇宙 , 也可以说是从宇宙来观察中国 , 她能引用《兰亭集序》真的很特别 , 寄托了一种抱负 , 一种自豪感 。 ”
2021年3月3日 , 欧洲航天局当日公布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穹顶舱拍摄的照片 , 纪念其2015年在国际空间站的第200天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萨曼莎在太空中借用王羲之这句古文直抒胸臆 , 也引发国外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热议 。 有网友表示 ,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的中文水平好到足够上中国空间站了;还有网友称 , 愿世界和平 , 少一些冲突 , 多一些合作 。
文化符号中的中国古代宇宙观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是中国古人审视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哲学思想的浓缩和概括 。 事实上 , 除了《兰亭集序》 , 我们还能从许多文化符号中瞥见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理解 。
最容易联想到的 , 应该是“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 。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以寥寥八字 , 生动勾勒出宇宙“天圆地方”的模样 。 人们仰观俯察 , 发现天上日月星辰一直在以整圆形式周而复始划弧 , 故天穹应该是圆的 。 人们受活动域所限 , 凭知觉判断大地载万物而“静止” , 是无穷延展的方形 。
再来看汉字 , 汉字“人”笔画简洁 , 为了表示“大” , 汉字在“人”上面多出了标志性的一横 , 说明具备领导属性 。 在“大”字上再加上一横 , 就是“天” , 囊括了上天与人的两重含义 , 在天人之间建立了联系 。
我们还可以莫高窟藏经洞中的全天星图为例 , 从星图来看 , 中国的星官体系与欧洲的星座传统完全不同 。 1300颗星被分成257个星宫 , 如此详细的划分方法 , 有助于在没有坐标线的情况下提供更为精确的位置标记 。
法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天文成就离不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早在数千年前 , 中国就是天文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 从史前的天文遗址 , 到西汉的彗星帛书;从唐朝遗留的星图 , 到宋代记载的客星……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 , 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 , 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有如此众多的天文成就?法国天体物理学家让-马克·博奈-比多在《4000年中国天文史》中指出 , 这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官办性密不可分 。
他认为 , 在许多其他文明中 , 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 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 。 古代希腊人 , 例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填空是几何学上纯粹的、完美的领域 , 由不变的层层天球组成;亦是一个死板的空间 , 与人世隔绝 。
与此相反 , 在古代中国 , 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 。 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 , 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 , 都与天空密切相关 。
老子提出“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汉朝董仲舒将其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 , 程朱理学则引申为天理之说 。
古人认为 , 天地是相通的 , 天上发生的每一种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彗星、新星等) , 都对人间的事件有着特殊的启示;与此同时 , 天上的不同区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与之对应 。 天空就如同一面镜子 , 映照着人间的一切 。 生活在地上的人 , 就这样一直处于上天的凝视之下 。
让-马克·博奈-比多认为 , 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 , 不但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历法计算等基本内容 , 还注重持续地关注任何可能发生的天象异常 。 (完)
综合《文汇报》《科技日报》
推荐阅读
- 铸铁支架在土壤中的腐蚀分析
- 如果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下,资源可以用劳动换取,社会会因此更加稳定么?
- 什么是过氧化氢消毒剂?
- 生物和基因研究带来了质的飞跃,人类才能更有活力来创造未来
- 如果在火星发现外星生命,对于人类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坏消息
- 这些一百多米的煤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 十月十一日散记:反智的研究不可取——以BRI与西方秩序关系为例
- 水是生命之源,海水全部变成淡水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 雨水变成铁,湖泊变成甲烷,行星上的奇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