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评价“鲁豫和别的谈话类节目不一样的地方 , 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 , 把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 , 这就是天赋 。 ”
连白岩松也说“鲁豫的专业基础很好 , 她的访谈无招胜有招 。 ”
鲁豫的高峰期是在凤凰卫视 , 《鲁豫有约》在很多年里 , 都是一星期播出5期 。
那么大密集的采访量 , 疏忽肯定是在所难免 , 但瑕不能完全掩瑜也是真的 。
鲁豫的采访从来不提前跟嘉宾串词儿 , 录制节目也不带手卡不用提词器 , 每天几十页的稿子全靠硬记 , 包括字幕里的错别字 , 10个里有8个都是她发现的 。
采访主持的基本功 , 是从央视到凤凰卫视 , 说新闻、做访谈 , 在一期期的录制中 , 扎扎实实练出来的 。
▲1992年 , 22岁的鲁豫在《艺苑风景线》
▲鲁豫在《凤凰早班车》
她在自己书里写过这么一句 , “人见人爱的人多半没有那么好 , 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 , 似乎也没那么糟 。 ”
人都是一个多面体 。
就像我们上次也写了周迅(点此回顾) , 不太适合当领笑员 , 但她在脱口秀大会上表现再不好 , 也不能抹杀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影视演员 。
鲁豫在20多年的节目中 , 当然出现了很多次失误和不完美 , 但不能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 。
现在大家如果想去了解一个演员 , 一位名人 , 或者话题人物 , 只要是鲁豫采访过的 , 《鲁豫有约》都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参考资料 , 这就是“江湖地位” 。
成熟的思维模式 , 是不要急着对一个人、一件事做出判断 , 或者下结论 。
我最近看了两个历史小故事 , 还挺感慨的 。
一个是凿壁偷光的匡衡 。
我们从小都知道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 (晋·葛洪《西京杂记》)”
但不知道的是 , 这位用来激励无数孩子勤学苦读的励志典型 , 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 。
成年匡衡后来被汉元帝重任 , 封侯拜相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元帝封他为安乐侯 , 赐他食地三十一万亩 。 但他太贪 , 利用郡图的漏洞 , 私自多占了四万多亩 。 等到成帝时 , 被告发“专地盗土” , 贬为庶人 , 病死故乡 。
这就变成了另一个讽刺“寓言”:小时候偷光 , 长大了偷地 。
还有一个是李绅 。
他写的“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 无人不知 。
可写下这两首《悯农》诗的李绅 , 本是个心系民生的读书人 , 却在升官发财之后 , 过上了纸醉金迷、奢侈糜烂的生活 。
史料记载 , 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 , 甚至上千贯 , 家中私妓成群 , 哪还有什么悯农之心 。
刘禹锡受邀参加过他的宴会后 , 专门写下了著名的《赠李司空妓》来讽刺他 。 (高髻云鬟宫样妆 , 春风一曲杜韦娘 。 司空见惯浑闲事 , 断尽苏州刺史肠 。 )
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无视民间疾苦 , 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 , 剥夺所有荫封 , 受到“削绅三官 , 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
他的名声太坏了 , 以至于《全唐诗》干脆把“锄禾日当午”收录在了晚唐诗人聂夷中的名下 。
直到近代 , 敦煌出土的文献考证 , 才明确悯农诗就是李绅所作 。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最后说回鲁豫在脱口秀大会上让人“赞叹”的功力 , 我倒没觉得太惊讶 。
早在2015年底的时候 , 自媒体刚刚兴起 , 对行业来说还很小众 , 鲁豫有约就开始在做一些自媒体创业者的访谈了 。 这是她一个新闻人的敏感 。
我记得她当时做足了准备功课 , 提出的问题都直奔主题 , 听说我每天4点45起床的作息 , 也直言不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习惯” 。
因为有过这次接触 , 所以这些年 , 我一直觉得她的基本功和专业水准都是在线的 。
得承认 , 尽量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一个人 , 的确是很难的 , 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 , 也会造成信息的断层和两极化 。
随着视频化的到来 , 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经越来越难聚焦和主动思考 , 而是习惯于去被动接收被消化过的、绝对化的定论 。
是非好坏 , 都变得非黑即白 , 都急于去做个定性 。
如果一个人 , 你相信他是坏的 , 你甚至不愿意相信他做过有价值的事情;反之 , 你认为他是个好人 , 他无论做什么仿佛都有成立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