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猫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被称为最神秘、最难养的猫科动物?( 二 )



亚洲野猫
物种地位备受争议正因为荒漠猫和野猫、家猫亲缘关系太近了 , 它的独立物种地位才频频受到挑战 。 “主合派”主张取消荒漠猫的物种地位 , 并入野猫 。 他们的理由是 , 第一 , 荒漠猫很晚才和野猫分化开 , 独自进化的时间很短 , 只有23万年左右 , 作为一个独立物种有些太年轻了 。 第二 , 从微随体分析结果来看 , 荒漠猫与亚洲野猫是姐妹群 , 它与亚洲野猫的亲缘关系比别的地区的野猫还要近 。

微随体分析结果:荒漠猫(红)和亚洲野猫(紫)是姐妹群
而“主分派”反对过分强调分化时间 , 他们认为进化速度同样重要 。 尽管荒漠猫与野猫分家时间不长 , 但它的形态非常独特 , 显著区别于任何一种野猫 。 而且线粒体DNA分析表明 , 荒漠猫其实是猫这个复合物种中最先分化出来的 , 然后才是几种野猫的分家 。 而微随体分析的矛盾结果 , 是更新世时期荒漠猫与亚洲野猫多次杂交的结果 。 在更新世的冰期与间冰期 , 荒漠猫与亚洲野猫经历了多次分离与团聚 。

几种(亚种)野猫的分布:经典分类(小图)和现代遗传学分类(大图)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暂时支持了“主分派”的意见(2017年) , 荒漠猫这一我国特产物种得以保留 。 实际上 , 荒漠猫是并入野猫还是独立 , 仅仅取决于人类如何去定义物种 。 荒漠猫也是一种野猫 , 它属于广义的猫种 , 而又有自己的独特特征 , 这些都是没有争议的 。
高山捕鼠能手荒漠猫以高原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 , 在野外发现的几乎每一个荒漠猫粪便中都含有鼠类成分 , 包括高原鼢鼠、鼠兔和仓鼠等 。 它们生活相当有规律 , 营昼伏夜出生活 , 白天在洞里睡觉 , 晚间出来抓老鼠 。 它们喜欢高山上的草原和灌木丛也正是因为这里的老鼠多 , 而裸岩地带和山林里是很少有老鼠的 。
【荒漠猫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被称为最神秘、最难养的猫科动物?】
荒漠猫属于猫科中穴居性比较强的种类 , 它们在洞穴中抚育幼仔 , 或在里面避敌 , 或只是临时休息使用 。 它们多利用比较深的天然岩洞 , 洞道有2-5米深 , 巢穴位于洞深处 , 垫着野兔和旱獭的毛皮或碎骨 。 荒漠猫选择每年4-5月生育小猫 , 因为接下来的三个月 , 大量幼鼠开始独立生活 , 荒漠猫的食物来源很稳定 。 母猫在洞穴附近就能抓到充足的猎物 , 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小猫 。
每年8-10月是幼猫的断奶之后的成长期 , 母猫要教会幼猫如何抓老鼠 , 为以后独立生存打下基础 。 2018年10月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野外发现了一个荒漠猫巢穴 , 这个巢原本是旱獭洞 , 不知哪个倒霉的旱獭被荒漠猫来了个鸠占鹊巢 。 工作人员在洞口架设了红外相机 , 拍到了母猫抚育幼猫的暖心画面 。 母猫先是帮幼猫舔毛 , 随后引导两只幼猫玩摔跤游戏 , 以磨砺它们的狩猎技巧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摄 , 2018年
最神秘的猫科 , 正遭受威胁长期以来 , 对西方人来说 , 荒漠猫是最神秘的猫科动物 。 这不仅因为荒漠猫仅见于中国西部高原 , 还因为它们严格昼伏夜出 , 天性畏生 , 喜欢躲在洞里 , 行迹非常隐秘 。 此外 , 荒漠猫性情凶猛 , 不易捕捉 , 德国魏果德博士的考察队1923年来到四川想采集一只荒漠猫 , 但他的猎狐犬的下巴有两处被猫咬伤了 , 也还是没有抓到这只猫 , 最后只获得了两张荒漠猫皮 。 动物学家到2007年才首次在野外拍摄到活着的野生荒漠猫 。
荒漠猫与人们的打交道不多 , 而且益处大于害处 , 总的说是一种益兽 。 每年秋天 , 青海农村将麦子捆了立在地里 , 让其自然干燥两个多月 。 这期间各种鼠类会来偷吃 , 高山鼢鼠更是直接把洞挖到麦捆下面偷麦穗 。 而荒漠猫也会不请自来 , 主动为人们除去鼠害 , 保护庄稼 。 而进入冬季以后 , 由于高原天寒地冻 , 鼠类纷纷躲到雪下 , 荒漠猫找不到足够吃的 , 改抓野鸡和雀类 , 偶尔也会进入农户里盗食家禽 。

IUCN对荒漠猫种群现状的估计
根据IUCN的估计 , 全世界的荒漠猫约有9999只(真不知道IUCN怎么给了这么个有零有整的数据) 。 考虑到其分布狭窄 , 且数量仍在下降 , IUCN将其评定为易危物种 , 前景不容乐观 。 其威胁因素有二:一是人们为了获取其冬皮而捕杀它们;二是人们滥用老鼠药减少了荒漠猫的猎物 , 甚至把荒漠猫也给毒死了 。
荒漠猫的饲养繁育目前很不成功 。 世界上第一只圈养荒漠猫于1974年在北京动物园展出 , 是一只雌猫 , 重6.5千克;该园后来又引入了一只雄猫 , 重9千克 。 但未能成功繁育 , 这两只猫就陆续死去了 。 西宁动物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 一度养了10多只荒漠猫 , 但饲养繁育搞了十几年都没有进展 , 园里的荒漠猫也死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