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文章图片


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文章图片


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文章图片


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文章图片


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迫于生计,演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


文章图片


最后一支海上游牧民族——巴瑶族在东南亚一些海域 , 清澈的海面上多处分布着由木材和树叶搭建而成的简陋高脚屋 。 这里面生活着地球上现存的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巴瑶族 。

巴瑶族是没有国籍的民族 , 不属于任何国家 , 数千年来飘荡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3国的海域之间 , 世世代代居住在大海之上 , 生活方式还十分原始 , 在海上生存繁衍 。 他们一生靠着惊人的潜水天赋打鱼为生 , 鲜少踏足陆地 , 对现代文明和陆地上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 , 甚至对钟表、日历、生日等一概不知 。 他们最最熟悉的 , 只有陪伴他们一生的海水 。 他们也没有关于起源的记载 , 没有历史 , 连一个固定的名字也没有 , 所以 , 联合国科教组织给他们命名为“巴瑶族”(也可以音译为“巴乔族”) 。
巴瑶族以能在水下待很长时间而闻名 。 由于长期与海洋接触 , 似乎已经与大海融为一体 , 在水里行动似乎比在陆地上更为灵活 , 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在不依靠任何潜水装备的情况下 , 就能潜入到几十米深的深海较长时间 , 且能捕到鱼 。

该族群的独特性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拍摄 , 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人员或科学家来到这里与他们深入接触 , 试图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 , 从其人体中得到相关数据 , 以揭开这一海上游牧民族的神秘面纱 , 解开他们“仅凭一副木制护目镜 , 就可以下潜到水下70米处”的奥秘!
巴瑶族人的生存模式作为“海洋游牧民族” , 巴瑶族人每天近60%的时间都会在海中渡过 , 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 。 平日里他们辗转于海上小屋和一种叫做“lepa-lepa”的小船之间 。 秉着“靠海吃海”的习惯 , 他们会经常出海打猎 , 频繁潜入海里 , 捕捉各种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作为食物 , 此外偶尔会拿到陆地上去售卖 , 并购买淡水、其他食物等生活必须品 , 以维持他们在海上的生活所需 。
lepa-lepa小船对他们的出海捕猎十分重要 , 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捕猎时间 , 获得更好的捕猎成果 , 他们有时候会直接生活在船上 , 在上面烧饭就餐、睡觉等 。 因此这种小船也被巴瑶族视作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

靠海而生的巴瑶族人的水性肯定是非常了不得的 , 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潜水最深的民族 。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 , 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 , 下潜的深度大约是在10米左右 , 专业的潜水人员依靠设备可下潜15米甚至是更深 。
而巴瑶族人不依靠氧气罩等潜水装备 , 就能潜入十几米深 , 甚至是几十米深的深海捉捕海产品 。 而他们潜水的全部工具就只有一副自制的木质泳镜 , 捕鱼工具也十分简陋——一支用来狩猎的长矛枪 。

在潜水的过程中 , 随着深度的加深 , 人体所承受的海水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 这对巴瑶族人来说也是如此 。 当周围的压力大于耳朵内的空气压力就会导致耳鼓压缩 , 耳鼓膜会向内凹陷 , 耳鼓膜布满了神经 , 越往下潜 , 耳朵会越发感觉到疼痛难忍 。 严重时 , 海水巨大的压力会“压爆”鼓膜 , 甚至会导致人们昏厥 , 在水里遇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

巴瑶族人为了能够适应这种情况 , 在海里生活得更久 , 下潜得更深更久 , 他们在年轻时就会把耳鼓膜弄破(待身体恢复后再潜入深海捕猎) , 以此来减少潜水打猎时水压带来的痛苦 。
巴瑶族很多孩子都是徒手抓鱼 , 据说4~5岁就开始学习潜水 , 捕捉螃蟹、龙虾 , 10岁以后就敢捕捉鲨鱼 , 不过只有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敢徒手捕捉大章鱼 。


进化出“异于常人”的身体巴瑶族人最令人惊讶的是 , 他们能够在几十米的高压海底里闭气长达数分钟 , 再加上这整个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划水 , 狩猎等一系列耗费体力的动作 , 专家表示他们的这个深海闭气数据已经突破正常人类的极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