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文章图片


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文章图片


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文章图片


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文章图片


生存超过6亿年,躲过5次生物大灭绝,海绵却要在人类时代栽个大跟头?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 只要愿挤 , 总还是有的” 。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海绵的吸水能力很强 , 在挤海绵里的水时 , 当你以为没有的时候 , 再使劲挤 , 总还是会有的 。

鲁迅先生笔下的“海绵” , 是一种人工制成的多孔材料 , 是一种清洁用品 。 而“海绵”的本意 , 则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生物 。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了海绵这种生物 , 因为它们分布非常广泛 , 种类也非常多 , 大约有10000多种 , 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 。 海绵固着在海底的岩石上一动不动 , 它们的颜色丰富多彩 , 形状千姿百态 , 有片状、块状、圆球状、扇状、管状、瓶状、壶状、树枝状 , 等等 。

1735年 , 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自然系统》 , 这是一部对生物准确命名和分类的科学书籍 。 在这部书中 , 卡尔·冯·林奈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 , 一直被沿用至今(林奈分类时没有科这一分类) 。
后来 , 卡尔·冯·林奈本人在对海绵进行分类时 , 为其建立了海绵属 , 并把它们分在了藻类植物门 。 这在当时没有引起任何争议 , 因为海绵不会移动 , 即便人类用手触碰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 , 从当时的生物分类学来看 , 这就是妥妥的植物无疑了 。

然而 , 进入19世纪后 , 显微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学中 , 这时生物学家才注意到海绵的动物特征 , 包括它们中央腔直径的变化 , 以及它们滤食时产生的独特水流等 。
后来 , 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发展 , 生物学家通过分子测试证明海绵和更复杂的动物(包括人类)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 从而确认了海绵实际上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动物 , 并把它重新划分到多孔动物门 。
2015年 ,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显示 , 中国贵州省“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原始海绵动物化石 , 虽然体积只有2到3立方毫米 , 但其历史已达6亿年 。 这表明至少在6亿年前 , 海绵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了 。

作为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 , 海绵既没有头 , 也没有尾、躯干和四肢 , 就连神经和器官也没有 。 海绵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胶原质 。
不仅如此 , 海绵没有嘴巴 , 也没有消化腔 , 它布满全身的小孔内长着许多鞭毛和一个筛子状的环状物 , 可以利用鞭毛的摆动收进海水 , 带进氧气、细菌、微小藻类和其它有机碎屑 , 再经环状物过滤 , 最后变成海绵维持生命所需的养料 。

海绵鞭毛的摆动需要消耗能量 , 但是对于营固着生活的海洋动物来说 , 从食物中获取的化学能量来之不易 。 因此 , 海绵总是生活在有海流经过的海底 , 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 , 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体流动能的本领 , 从而节约了食物的化学能量 。
海绵虽然属于动物 , 但并不能自己行走 , 只能附着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 , 大多数海绵生活在坚硬岩石的底质上 。
海绵的繁殖方式跟海鞘差不多 , 它们都是雌雄同体 , 但精子与卵子常不在同一时期成熟 , 既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 也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

作为一种“活化石”级别的动物 , 海绵先后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 。 地球上曾经有过五次触目惊心的生物大灭绝 , 每次大灭绝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物清除计划” 。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 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冷 , 灭绝了地球上85%的物种 , 海绵逃过一劫;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 原因是伽马射线辐射 , 灭绝了地球上约82%的物种 , 海绵安然无恙;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 原因是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和火山大爆发等 , 灭绝了地球上96%的物种 , 海绵存活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