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原来“神”藏在细节中!科学家窥见了造物主!


文章图片


Z=Z2+C , 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数学公式了 , 只是在Z和C是复数的情况下 , 一位数学家却成功地从这条公式演变成了几何图形 , 于是数学家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图形 , 把它称为曼德博集合 。 这个图形长得有点像葫芦的形状 , 或者是像一只虫子 , 没有什么特别的 ,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图形转一转 , 就会发现它看起来像一尊正在打坐的佛 , 是不是很神奇呢?

然而惊人的秘密还隐藏在图形的细节里 , 因为这个数学家不但发现了造物主的存在 , 同时还知道了造物主是如何创造宇宙的 , 也因为如此 , 曼德博集合又被称为是上帝的指纹 , 那么上帝的指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和我们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发现诡异图形
1924年 , 曼德博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里 , 父亲是一个服装商人 , 母亲则是一名牙科医生 , 到了上学的年龄 , 曼德博的叔叔索莱姆就给他补习功课 , 他的叔叔也是一个数学家 , 但是他却最看不起死记硬背的这种学习方法 , 所以曼德博从小就花了很多时间在下棋、看地图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物上面 , 这也就奠定了他日后将在数学界取得非凡的成就 。

1958年 , 曼德博移居到美国 , 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聪明的学者了 , 那个时候位于纽约的IBM正好是偏爱像曼德博这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 , 就这样 , 1961年曼德博就加入了IBM , 这一待就待了30多年 , 在这期间他还抽时间到哈佛大学去教课 , 一次IBM正在通过电话线传输电脑数据 , 但是却有一个噪音打断了讯号 , 干扰了信息的传送 。
于是 , 公司就找到了曼德博来看看他有什么解决办法 , 曼德博果然就是不一样 , 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去理性的分析 , 而是直觉的通过视觉去思考 , 他观察的是噪音发出时在图表形成的形状 , 结果他发现无论图表的规模如何 , 代表一天一个小时还是一秒的数据 , 干扰的模式都是惊人的相似 , 感觉有一个更重大的问题在后面等着他 , 这个问题让他想起了索莱姆叔叔多年前在法国时候提出的一个问题 。

索莱姆叔叔认为 , 法国的数学家法图和朱莉娅建立的迭代理论真是晦涩难懂 , 他希望曼德博能够改善这一点 , 实际上 , 这两位数学家在20世纪初研究了复杂的数学系统时发现了分形 , 那个时候分形被认为是一个怪物 , 因为它有无限的复杂性和线性分析是相抵制的 。 他们的研究围绕着最简单的方程式 , Z=Z2+C , 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家的兴趣 。
当时曼德博也没有什么头绪 , 要处理这头数学怪物 , 但是在加入了IBM以后 , 在IBM的技术基础上 , 曼德博开始使用高性能的电脑来研究分形 , 有了电脑曼德博就能对数字进行一千次、一百万次的处理和操作 ,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 , 到了最后一步竟然输出了一个图形 , 也就是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几何图形 。

发现惊人细节
曼德博一开始看着图形也觉得有点困惑 , 觉得它有点像虫子的形状 , 但是当他仔细观察的时候 , 他发现在图形的边缘的位置竟然找到了同样的形状 , 但是个体比较小 , 惊人的是每个比较小的图形都包含着更复杂的细节 , 这些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 但是总体的形状却是惊人的相似 , 只是细节不同 。
这些细节的特殊性只是基于计算方程的机器能力 , 类似的形状可以永远的持续下去 , 以无限的规模揭示出越来越多的细节 , 曼德博认定这是一种几何图形 , 因为它有规律和参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