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1957年,黑龙江一老人花6元入股信用社,60多年后的分红让他懵了】

文章图片
有人说 , 普通人把钱存到银行是最好的理财方式 。 毕竟只要银行不倒闭 , 存进去的钱就能一直涨 , 风险几乎没有 , 唯一的缺点就是利润太低 。
很多人都对这种说法持肯定态度 , 可事实上把钱存进银行不一定划算 。 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货币贬值 , 物价疯涨等因素 。 在黑龙江就有以大爷 , 1957年花6元入股信用社 。 相当于在当时 , 把钱存入了银行 。
可60多年过去了 , 当初的信用社都已经变成银行 , 大爷入股的分红却并没有变多 。 当大爷侄子拿着凭证去银行取钱时 , 这60多年来积攒的分红却让他傻了眼 。
2020年的一天 , 黑龙江某农商银行内走进来一名中年人 , 只见他手上拿着一张邹巴巴的股金证 , 开口就说要来拿分红 。 银行经理一看 , 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 , 只能让中年人坐下来稍等 , 让他去核实一下 。
这个中年人叫张勇 , 他这次前来是为了取出叔叔60多年前入股的分红 。 从叔叔的口中他得知 , 早在60年前银行还是信用社时 , 叔叔就入股了6元 。 在当时6元的购买力可不低 , 因此张勇认为 , 60年后的分红必然会很多 , 至少也有几十万元 。
可当经理拿着股金证来到张勇身边后 , 张勇却傻眼了 。 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 虽然叔叔的确在60年前入股 , 可这些年来的分红却并不到 , 最后留给他的分红更让他无法接受 。
时间回到1957年 ,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十年 , 国内正是百废俱兴的关键时刻 。 张勇的叔叔张大爷此时还是一个年轻小伙 , 身强力壮的他勤劳努力 , 攒了一笔不小的积蓄 。
刚好国家经历了土改 , 决定进行金融改革 , 在农村各地建立起了信用社 。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 当时的信用社和如今的银行差不多 , 是把全村人的闲置资金集中在一起 , 然后开办一个类似于“银行”的金融机构 , 大家一起为有困难或者有实际需求的人们提供贷款或担保的业务 。
为了号召人们参加信用社 , 村干部带头加入 , 张大爷也相应号召 , 花了6元入股信用合作社 。 在上世纪50年代 , 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15元左右 , 也就是说6元钱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多月的工资 。
在花了6元钱入股后 , 张大爷满心欢喜地等着每年的分红 。 起初的确有一些收入 , 可每年的分红越来越少 , 到后期连信用社都无法正常维持 , 张大爷也就几十年没拿过分红 。
直到后来 , 张大爷的儿子因病去世 , 老伴也提前离开了他 。 张大爷只能跟着侄子张勇一起生活 , 好在侄子还算孝顺 。 为了感谢侄子这些年来的赡养 , 张大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 , 也就是那张股金证 。
在张大爷看来 , 60年过去了曾经的6元钱应该能够换回来不少分红 。 毕竟在当时 , 6元钱的购买力至少相当于现在的800块 。 为此张大爷特意将股金证交给侄子 , 让他把钱取出来也算是自己的一番心意 。
可谁能想到 , 60年过去了 , 积攒下来的分红竟然只有13元 。 当银行经理将这个消息告诉张勇时 , 张勇差点惊掉下巴 。 眼看张勇有些不相信 , 经理只好给他算一笔账 。
推荐阅读
- 金岳霖式爱情:痴情大爷爱上已婚大妈,怕影响对方家庭暗恋数年
- 上海浦东,7旬独寡老人离世后,旁系亲属因争巨额遗产告上法庭
- 我今年58岁,存款65万,退休工资2500,晚年却过得苦不堪言
- 男子想给妻子买块手表做生日礼物,售货员见他穿得寒酸,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 云南昆明,男子王某和银行贷款3万元,没想到贷款还未到期,王某就不幸身亡
- 武汉,男子去银行取6.5万,工作人员叮嘱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
- 老太太存5万到银行,70年后取钱时却只剩5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 73岁教授嫌弃物资差!称一顿要吃10个蛋,现实中娶38岁老师生俩娃
- 浙江宁波,男子将360万的拆迁款存入了银行,可过了一年去取款时却发现只有16万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