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进展怎么样( 二 )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ESC) 是源自胚泡内细胞团的多能细胞 。 然而 , 由于胚胎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形成畸胎瘤的倾向 , 许多其他团体反对在临床环境中使用胚胎干细胞 。 因此 , 科学家们现在正试图建立其他干细胞类型的神经恢复能力 。
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NSC) 是神经修复最合适的细胞候选者 , 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组织来源 , 并且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细胞的自然倾向 。 NSC是多能细胞 , 通常存在于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 。
据报道 , NSCs的植入会导致突触连接的重建和受损大脑中成熟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改善 。 它们通过改善细胞外微环境从而促进神经元回路可塑性来实现这一点 。 NSC恢复神经元功能 , 因为它们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 如BDNF和VEGF , 有助于维持神经元的健康、生成、增殖和存活 , 同时维持ECM 。 VEGF特别有助于因缺血而受损的血管的血管生成和血管修复 。 NSCs分泌的CNTF、GDNF、NGF和其他此类因子在神经细胞的保护、维持和增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间充质干细胞:另一种具有惊人的神经恢复潜力并具有其他几个理想特性的细胞是间充质干细胞 (MSC) 。 MSC是多能干细胞 , MSCs通过一种或多种作用模式导致神经恢复 , 例如旁分泌因子的释放、细胞替代、线粒体转移等 。 MSCs还具有血管生成作用 。 据报道 , 它们通过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诱导血管生成 。
诱导多能干细胞:最近探索其转化价值的另一种干细胞是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 由于其免疫原性低、易于获取、非干预性且不会引起伦理问题 , iPSC比其他类型的干细胞更具优势 。 然而 , 它们的生成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 因为重编程效率仍然很低 。

脑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联合疗法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患者是一种新途径 , 但由于治疗期间缺氧 , 有时会在MSC中观察到炎症 。 一项研究表明 , 载有柚皮素(一种强抗炎剂)的明胶涂层聚己内酯纳米制剂可保护 MSC 免受氧葡萄糖剥夺引起的炎症 , 并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 。 在脑缺血灌注大鼠模型中测试了从Acorus gramineus中分离出的活性化合物丁香酚 。 在大鼠模型中用丁香酚预处理表明 , 它通过 AMPK/mTOR/P70S6K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 从而迅速减轻脑缺血损伤 。
许多临床前研究已经使用植物衍生产品进行 , 这些产品有助于调节 MSCs的增殖和分化 , 并可用于生物材料领域 。 因此 , 植物化学物质与干细胞疗法的新联合疗法可能成为基于干细胞的神经再生的新视角 。
干细胞治疗脑中风的临床试验我们对中风临床研究数据库进行了严格搜索 , 发现超过56项关于使用再生医学(自体或同种异体)治疗脑血管中风的临床试验 。
他们中的大多数使用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骨髓来源的细胞以及脊髓和脐带细胞 。 表格1介绍了一些涉及干细胞疗法(自体和同种异体)的临床试验 , 给出了他们的研究设计、剂量、给药途径和结果 。



mRS , 改良 Rankin 评分;MRI , 磁共振成像;PET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 , 计算机断层扫描;NIHSS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 , 巴塞尔指数 。
2010年 , 进行了一项开放标记的观察者盲法临床试验 , 以评估自体MSC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 MSCs移植后 , MSC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 这与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和侧脑室下脑室区域的受累程度有关 。 患者长期随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 合并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 。

2012年 , 一项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随机观察对照研究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 并且在长期随访患者期间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或神经系统异常 。

2014年 , 在一项针对急性中风后2周患者的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单中心试点临床试验中 , 静脉注射来自脂肪组织的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 且未发生不良事件 。 此外 , 使用同种异体MSC可能是治疗中风的替代疗法 , 因为已证明它们缺乏II类HLA抗原 。

2018年 , 在另一项I期、开放标签、前瞻性临床试验中 ,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在3-10天内接受了同种异体人脐带血细胞的单次静脉输注 。 在3、6和12个月的患者随访中分析了UCB输注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和超敏反应 。
治疗后3个月 , 所有参与者的mRS(平均2.8±0.9)和NIHSS(平均5.9±1.4)相对于基线至少提高了一个等级 。 总之 , 这些数据表明 , 单次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非HLA匹配的人脐带血细胞对患有缺血性中风的成人是安全的 , 并支持开展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2期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