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小红书之前的旅行,它是标配( 二 )


同样曾风光过的还有光鲜亮丽的时尚杂志们 , 如今也很难再掀起大水花 , 沦为了一小部分爱好者们的狂欢 。
网络2.0时代成为了造成这一切的推手 。 与以整合资讯为核心的1.0时代不同 , 它以社交媒体为主导 , 强调并诱使大众自发生产内容 。
《法兰西特派》剧照 。
从前 , 一本杂志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 但如今 , Instagram、微博、小红书等兴起的社交媒体代替了这些杂志 , 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 。 以往 , 人们在媒体里观看一种带有滤镜想象的生活 , 如今都变成了标记自己生活的亲历者 。
据国际电联发布的《事实和数字》报告 , 2021年全球网民就已经激增至49亿人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第一年 , 全球还增长了10%网民 。 同时 , 在49亿名网民中 , 有42亿人都是社交媒体的使用者 。
《虚假的你》剧照 。
对于这42亿人来说 , 观看社交媒体上的生活 , 早已成为了日常 。 无论是Instagram还是小红书 , 旅游、美食、时尚等标签下都有着铺天盖地的内容 。 这已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度绑定了 。
《事实和数字》中提到 , 中国人每天上网5小时22分钟 , 意味着平均每天会花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上 。 其中 , 以分享生活为主要卖点的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 早已经成为了生活方式 , 尤其是新兴城市生活方式的代表 。
可以说 , 社交媒体时代 , 某种程度上 , Instagram或者小红书 , 就是所有生活方式杂志的集合体 。
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种草机器”
《孤独星球》们的退败 , 背后也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机制的精英化 , 遭遇社交媒体内容民主化风潮的必然结果 。
今年年初开播的美剧《风骚女子》就讲述了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杂志是如何诞生并运转的 。 1970年代的洛杉矶 , 以Joyce为首的一帮文化精英创办了史上第一本以女性为目标读者的成人杂志 。 虽然题材有些剑走偏锋 , 但《风骚女子》的确展示了一本杂志的运转及内容生产流程:从拟定刊物名称到每一次专题 , 无不是整个杂志社人员一同参与 。
《风骚女子》剧照 。
经典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更是一代人的时尚启蒙 。 在职场斗争与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之外 , 电影更是描绘了人们想象的时尚杂志社的一体两面 , 一面是光鲜亮丽的时装设计 , 一面是权力与欲望的沟壑与交锋 。
被仰望与被观看的杂志们 , 遵循着一套固有的精英化生产机制 , 曾叱咤风云 。 时尚有《VOGUE》、新闻有《时代》、文学有《巴黎评论》 , 可谓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
社交媒体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 。 它号召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 , 事无巨细地展现每个人所见、所想的一切 。 美国心理学家简·M.腾和W.基斯·坎贝尔曾在共同著作《自恋时代》中打趣地写道:“任何人只要手中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 就可以搞出点名声来 。 ”
《自恋时代:现代人 , 你为何这么爱自己?》
[美
简·M.腾格 / W.基斯·坎贝尔 著 , 付金涛 译
后浪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7-9
这在追求短平快的社交网络2.0时代变得更为容易 。 凭借着快速、更具个人化的特点 , 社交媒体的内容在速食的时代中更容易传播 。 而当不同的内容生产机制发生矛盾时 , 便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
人们可以在豆瓣上写书评、在小红书上写攻略给网友们种草或是拔草 , 还可以借着网红风潮 , 过一把KOL的瘾 。 半个世纪前 ,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早已预言:“在未来 ,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名15分钟 。 ”半个世纪后 , 这一预言越发接近现实 。
消费社会的加速 , 更是让方方面面的种草更加铺天盖地 。 法国让·莫奈大学教授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就洞悉了社交媒体与消费社会的合谋:“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培养自己的消费习惯 , 比起和家人对话 , 人们更喜欢沉浸于媒体世界中 , 和虚拟对话 。 ”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
安东尼·加卢佐 著 , 马雅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2-6-15
社会学家齐格·鲍曼更是洞悉到 , 当下的消费早已进化成了审美的比拼——强调崇高的体验的美学 , 而非道德的伦理学 , 用以引领、整合消费社会 。
换言之 ,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 , 种草等行为开始注重审美等形而上的层次 。 曾经 , 精英化的杂志们引以为傲的好品位 , 如今在小红书、Instagram上也能屡见不鲜 , 博主们卷工具、卷审美 , 硬件、软件 , 两手都要抓 , 两手都要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