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小红书之前的旅行,它是标配( 三 )


一切都在促使着今天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种草机器”的局面的产生 。
《旅行者》剧照 。
这也应证了简·M.腾和W.基斯·坎贝尔的判断:在一个痴迷成名和吸引关注的文化里 , 普通人凭借着自我创作 , 成名的机会似乎无处不在 。
从Lonely Planet到攻略 , 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旅行?
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旅行” , 会弹出1473万篇笔记 。 赛博世界里 , 人们记录着自己的行走与观看 , 同时将此与所有人分享 。
人们记录着自己的行走与观看 。 /社交分享平台截图
如今 , 旅行时打开小红书等平台查看攻略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 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度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 , 早在2020上半年 , 小红书超越其他传统平台 , 在用户旅游决策方面排名首位 , 为63.7%的用户所依赖 。
人们在网络上翻看旅行攻略 , 取代了从前翻看旅行杂志、指南的做法 。 不只如此 , 相比从前人们向往、践行的穷游、背包客等旅行方式 , 在社交网络2.0时代有了更新潮、更流行的存在 , 即拍照、打卡 。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剧照 。
“在我的旅行生涯中曾有一段时间 , 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会为任何旅行者提供类似哥伦布或鲁滨逊发现新事物的激动与狂喜 。 ”旅行作家保罗·索鲁最愉快的旅行时光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 行走对他来说 , 是一种带来启示的方式 , 也是对心智的考验 。
1986年 , 保罗·索鲁再次来到中国 , 坐着火车 , 路过北京、上海、新疆等地 , 像是沿着大地的血管去探索它 。 据此 , 他写成了《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行旅记》 , 记录下了他的旅行 , 也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写下了一个个记号 。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行旅记》
[美
保罗·索鲁 著 , 陈媛媛 译
后浪 / 后浪文学 | 九州出版社 , 2020-12
保罗·索鲁们的旅行方式 , 属于那个绿皮火车在中国大地上穿梭的时代 。 它与背包客、穷游等一同组成了人们当时对旅行的想象 。 保罗在《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里写到了一种苦行僧式旅行:挞帕和尚拿出一块正方形棉布 , 打结 , 做成一个比超市购物袋还小的包袱 , 将钵、小塑料汤碗、肥皂、墨镜、手电筒、驱蚊剂等放进去 。 这就是他所有的行李 。
《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
[美
保罗·索鲁 著 , 张芸 译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9
这都是过去的、几近消失的旅行方式了 。 “在我四处游走的几十年间 , 旅行也发生着变化 , 不仅在速度和效率方面 , 还因为全球大环境的概念——大多数地方已建立起联系 , 为人所知 。
“互联网激发的无所不知的自负心理让人产生了傲慢的错觉 , 以为需要付出体力的旅行是多余的 。 ”保罗的话一语中的 。 在高速、便捷的交通与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中 , 苦行式旅行方式已不再流行 , 人们追求的是舒适、放松的行走 。
《脸庞 , 村庄》剧照 。
社交媒体为这种流行添了一把火 。 图像时代让旅行必须有照片作为“去过”的证明 , 进而催生了人们的打卡行为 。 这是对景观的另一种消费 。 在种草、攻略中的照片 , 被拍下的事物成为了一种符号式的存在 。
流行的“照骗”式风景就是如此 。 在滤镜的层层美化之下 , 真实的景观被掩盖 ,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想象中的风景 , 虚假的蓝天白云、大海沙滩 , 吸引着人前去一探究竟 , 结果失望而归 。
《景观社会》
[法
居伊·德波 著 , 张新木 译
折射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5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 , 人们总是把物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 , 或让你用来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 。 ”1967年 , 法国作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里对现代生活的观察 , 放在当下仍然成立 。
打卡热潮下 , 攻略也就此成为了简易版的旅行指南 , 人人皆可成为指点他人路途的人 。 真正孤独的旅行 , 似乎也在离每个人越来越远 。
但仍有一些感受是共通的 , 正如保罗·索鲁所说:“旅途中遭遇的陌生感、欢乐 , 随之感受到的身心解放与真谛 , 以及孤独如何构成了旅行者的必要处境 。 ”
在路上 , 仍是旅行最简单 , 也最真实的快乐 。
【南澳|小红书之前的旅行,它是标配】《脸庞 , 村庄》剧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