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柯著作《它们的性》
而聊起“性爱”这个话题 , 想必大家都免不了一顿揣测 , 尤其是在听到“女博士研究性爱”这样的话题 , 脑海里更可能会想入非非 。
但实际上 , 生物学领域的确存在这一个偏门领域 , 虽然名称听起来有些“不正经儿” , 但却是一门堂堂正正的生物学科 。
这种生物学研究领域 , 不仅能够揭示动物那些五花八门的性爱方式 , 也能够让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 , 从中获得一定的反思 。
而王云柯之所以选择这一研究方向 , 便是出于研究人类自己的目的 , 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动物的相关行为 , 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思考 。
那么 , 王云柯又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 才选择走上这条路的呢?
新书发布会
二、女博士的“性爱”之路
王云柯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 , 打小时候起就一直处于家庭暴力之中 , 久而久之便影响了她心中对于家庭亲密关系的看法 。
据她的回忆可知 , 小时候她的父母很忙 , 所以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和外婆一同生活 , 但外婆的性格十分乖戾 , 动不动就要责骂王云柯 。
甚至连邀请同学来家里玩都会遭到责骂 , 有时甚至还会对王云柯下狠手打骂 , 颇有种“野兽领地被其他物种入侵”的防备感 。
后来王云柯便会趁外婆不在家的时候 , 偷偷地带朋友来到家中玩耍 , 然后再趁外婆回来之前将朋友送出去 , 与外婆展开“拉锯战” 。
王云柯
有时这种行为会被提前回来的外婆撞见 , 王云柯必然会少不了一顿来自外婆的打骂 , 而后便会被锁在房间里“闭门思过” 。
于是在那时的王云柯看来 , 家人的爱是有条件的 , 当你渴望得到爱的时候 , 你就越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
所以王云柯长大后性格方面变得极为敏感 , 逐渐去否定所有的爱 , 认为只要自己只要否定爱 , 那就不会再因此受到任何伤害 。
而这也恰恰是王云柯学习生物学的契机 , 她要证明世间无爱 , 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利益的交换罢了 , 研究性也是为了拆解爱、否定爱 。
王云柯
为此 , 王云柯一直都在为了“拆解爱、否定爱”这个目标 , 而不懈奋斗刻苦学习 , 在理科方面的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
与此同时 , 王云柯也格外注重课本以外的知识 , 据她的高中老师回忆 , 那时的王云柯常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
如氨气从何而来?氮气与氢气反应产生氨气的话 , 氮气与氢气又从何而来?之后更是追问道:地球上的空气从何而来?
或许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欲 , 才支撑王云柯这么多年矢志不渝奋斗在一项研究上 。
王云柯
高中毕业后 , 王云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从华中师大附中毕业 , 进入国内研究生物学领域的尖端学府——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相较于当时最为热门的经济学以及工程学 , 生命学科是一门比较冷门的领域 , 就业前景也不是十分广泛 , 但王云柯并不在意这些 。
直到事后王云柯因焦虑症接受心理治疗 ,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王云柯才逐渐发现 , 自己已经很难去感受到“自我想法”这件事了 。
换言之 , 王云柯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与常人截然不同 , 平常人想的是“我想怎么样” , 但王云柯想的是“我应该怎么样” 。
王云柯
这就导致王云柯一直在忽视自身的感受 , 并将自己的需求一直压抑在一种极低的程度 , 处于一种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 。
后来哲学老师的开导下 , 王云柯开始慢慢打开心扉 , 试着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 , 逐渐发现自己身边有人在不求回报地爱着自己 。
“你要相信世界上有一些人并不会伤害你”王云柯的哲学老师这样说道 。
王云柯与导师
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 , 王云柯“拆解爱、否定爱”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 她意识到自己内心渴望着被爱 , 并开始反驳过去的自己 。
“爱是一种感受并非论证” , 这是王云柯“自我破壳”的一次勇敢尝试 , 她想从动物的性爱去反观人类 , 教导我们如何爱与被爱 。
那么 , 王云柯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呢?
王云柯
三、从动物反观人类
很多人在得知王云柯是从事“动物性爱”研究时 , 不论男女都会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 问道:“大可 , 你一个女生研究这个干嘛?”
王云柯自知解释起来比较麻烦 , 所以力求精简地回答道:“为了研究怎么找对象 。 ”
推荐阅读
- Nature子刊:类似蜘蛛网的激光器可以发出受控颜色的光
- 曾被清华拒收,如今她是“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 喜欢生物医学研究的那种喜欢生物医学研究的那种喜欢
- B级科幻恐怖片,太空吸血鬼复仇记
-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与物理巅峰的位置,擦肩而过
- 生命科学研究的是生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为什么会被太阳晒得热了呢
- 美国336个生物实验室,到底在研究什么?大量细节被曝光
- AbMole科研-间充质干细胞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调节Th细胞保护自然衰老脓毒症模型大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