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00种动物“性生活”后,牛津女博士发现人类相爱的秘密( 三 )


其实王云柯这句话并没有说错 , 从观察动物的性爱行为总结经验 , 教导人类如何爱与被爱 , 最简单的表达可不就是怎么找对象吗 。
说到底 , 人类社会也是动物社会的一种 , 二者从生物表现上来看也没有本质区别 , 如果片面的将人排除在外的话 , 未免太傲慢了些 。

所以王云柯研究动物领域的性爱 , 并不是出于猎奇的心理 , 也不是出于研究各种动物的奇怪性癖 , 而是为了突破自我的枷锁 。
其含义即为突破现有的人类认知局限 , 在人类社会不了解的东西 , 那就回归到动物性的角度看待 , 去思考为何自然界中充满谎言 。
据王云柯写就的《它们的性》一书中提到 , 最颠覆王云柯认知的是一种名为“流苏鹬”的鸟类 , 堪称是“鸟类奇葩” 。
书中所载 , 流苏鹬的雄鸟有三种阶级形态 , 一种是黑色的地主阶级 , 一种是白色的流浪汉 , 还有一种是雌性外表的“鸟中人妖” 。

流苏鹬
“人妖”因为基因序列排列存在问题 , 因此在外表上与普通的雌性流苏鹬别无二致 , 所以雌性拿它当姐妹 , 雄性想要将其纳入后宫 。
这种矛盾的个体在流苏鹬群体中的地位极为尴尬 , 为了交配以及繁衍自己的后代 , 只得“男扮女装”混入地主阶级的后宫之中 。
然后趁自己的身份还没有暴露 , 找准时机与其他雌性完成交配 , 而后就和隔壁老王一般溜之大吉 。
王云柯起初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 觉得从人类的角度去审视这种行为 , “人妖”的做法就是赤裸裸的偷盗和欺骗 。

流苏鹬
但随着对这一物种了解得深入 , 王云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 流苏鹬中的“人妖”生来就处于弱势 , 因此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生存 。
映照进人类社会中 , 那些因为天生疾病存在缺陷的人 , 难道就应该失去寻求配偶的权利吗?答案很显然 , 我们无法剥夺人家的权利 。
因此 , 流苏鹬这种奇葩的交配模式 , 让王云柯成功完成了一次自我觉醒 , 并由此总结出了一条来自动物界中的出路:
如果规则是正义的 , 就应该遵守规则 , 如果规则不是正义的 , 那么就要抗争 。

天鹅
此外 , 王云柯还发现人类对某些鸟类存在美好的幻想 , 如诗句“在天愿为比翼鸟” , 以及现在歌颂天鹅伴侣对于爱情忠贞的等 。
但这些实际上都是人类满足自我遐想的产物罢了 , 据科学研究发现 , 天鹅的出轨率很高 , 即使是同一窝天鹅蛋 , 其父可能也会不同 。
即使是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企鹅 , 一些雌性企鹅为了能够获取构建巢穴的石头 , 甚至会“色诱”那些单身企鹅 , 从而换取物资 。
基于这些禽类夫妻的行为 , 王云柯还写就了一篇论文专门揭示这种现象 , 其名为《鸟类一夫一妻神话的破灭》 。
如此看来 , 王云柯寻求答案的道路还很遥远 , 不过这一路上也并不是全无所获 , 王云柯从大山雀的身上看到了曙光……

大山雀
尾声
大山雀也是一种奉行一夫一妻制的鸟类 , 牛津大学的科研组织曾将一对大山雀夫妻进行标记 , 并安装了类似门禁卡的系统 。
而后他们又在森林中安置了一些取食器 , 但却规定只能其中一方进去觅食 , 打算以此观察大山雀夫妇会不会分开前往两地觅食 。
普通人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时 , 考虑到效率问题一定会选择分开觅食 , 负责研究的组织人员也都会以为它们会分开 。
但是研究结果却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 大山雀夫妇仍旧保持着共同行动 , 即使其中一方会因此饥饿很长时间 , 但无法使它们分隔两地 。

斑胸草雀
此外斑胸草雀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 在配偶孵蛋的时候 , 斑胸草雀会在一旁放哨 , 以便在紧急时刻通知配偶撤离 , 并不会考虑蛋的情况 。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此举可能是为了保障配偶的安全 , 并不全然是为了所谓的“育雏” , 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进化论“弱肉强食”的法则 。
如今的王云柯已经回国 , 并在中国科学院的深圳研究所工作 , 还收拢了自己的研究目光 , “有些答案 , 还是要到人类社会中去找” 。

王云柯
面对媒体问及自己的未来打算时 , 王云柯这样回答道:
可能我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 , 是我该如何从内心里构建出一套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爱的感受 。
我现在能感受到别人对我的爱 , 但我该如何接受它 , 如何自己生出毫无保留的爱 , 才是我要慢慢解决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