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新治疗选择:伊布替尼最新疗效数据出炉!


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新治疗选择:伊布替尼最新疗效数据出炉!


2022年11月18日 , 《OncLive》医学在线期刊公布了一项回顾性分析(NCT03199066)的研究结果 , 旨在评估依鲁替尼(Ibrutinib)在复发/难治性(R/R)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此类患者一般预后不良 , 并且在缺乏作为挽救治疗的金标准的情况下 , 他们的管理具有挑战性 。 依鲁替尼是全球首个口服的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BTK是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一种关键信号分子 , 在恶性B细胞(肿瘤细胞)的存活和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依鲁替尼通过抑制恶性B细胞中的BTK蛋白质 , 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移 。

商品名:Imbruvica(亿科)
通用名:Ibrutinib(依鲁替尼/伊布替尼)
靶点:BTK
规格:140mg*90、140mg*120
美国首次获批:2013年11月
中国首次获批:2017年8月
推荐剂量:MCL和MCL患者:每次560mg , 每日一次;CLL/SLL患者:每次420mg , 每日一次 。
是否医保:已进医保
储存条件:30°C以下保存
临床数据【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新治疗选择:伊布替尼最新疗效数据出炉!】这项真实世界的分析评估了来自捷克共和国5所大学中心的77例患者 , 这些患者在199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被诊断为复发/难治性MCL , 并接受了伊鲁替尼和至少1次既往系统性抗淋巴瘤治疗 。
这些患者在被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8岁(范围为40-81岁) , 依鲁替尼开始治疗的中位年龄为70岁(范围为42-82岁) 。 总的来说 , 78%(n=60)的患者是男性 。
除2例患者外 ,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含利妥昔单抗的一线治疗方案 。 一线治疗包括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或与CHOP相同的方案(54%;n=42);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33%;n=25);非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13%;n=10);自体干细胞移植(25%;n=19);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53%;n=41) 。 患者在伊鲁替尼之前接受了中位数为2的治疗 。 研究人员评估了伊鲁替尼在治疗开始3个月时的反应 。
中位随访时间为14.0个月 , 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评估显示 , 接受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中 , 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66% , 完全代谢缓解(CMR)为31%(n=22) , 部分代谢缓解(PMR)为35%(n=25) , 35%(n=25)的患者为稳定/部分疾病 。
此外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3个月 , 总生存期(OS)为23.1个月 。 在具有反应的患者中 , 中位OS为28.8个月;在无反应的患者中 , 中位OS为8.3个月(P< .005) 。
这些分析还发现Ki67增殖至少为30%的患者(68%;n=27)与依鲁替尼开始治疗后OS较短相关 , 为12.0个月;而在Ki67增殖小于30%的患者中 , OS为58.1个月(HR为2.20;95% , 置信区间:1.00~4.82;P=.04) 。
此外 , 在接受依鲁替尼治疗前接受1个疗程的患者的OS明显长于那些接受2个或2个以上疗程的患者 , 为36.1个月 VS 12.6个月 。 女性也与依鲁替尼开始治疗后较长的OS相关 , 为52.5个月;男性则为18.2个月 , 尽管这一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HR为0.53;95% , 置信区间:0.29~0.98;P=.076) 。
小结该试验结果显示 , 依鲁替尼在复发/难治性MC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 依鲁替尼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特别是作为复发/难治性MCL患者的二线治疗 。
【重要提示】所有文章信息仅供参考 , 具体治疗谨遵医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