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考古“何以中国”?( 二 )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商后母戊鼎 。 刘宪国 摄
再如二里头还出土了一种特殊的“货贝” , 即被用作货币的贝壳 。 经研究 , 这类贝壳只见于南海和印度洋以南的热带海洋 , 中国境内最早发现海贝及其仿制物的地区 , 居然是位于西北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 , 而在殷墟时代以前 , 东南沿海的遗址中未发现任何贝类 。 这说明二里头贵族墓葬里 , 组成墓主人脖子上项链的近百枚海贝 , 是翻山越岭地引进内陆的贵族奢侈品 , 极可能是从印度洋经高加索、中国西北等地进入中原腹地 。 这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例子 。
什么造就了中国?
早期中国出自广袤的东亚大陆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任何历史悲喜剧都在地理这个大舞台上演 。 20世纪30年代 ,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 , “瑷珲—腾冲一线”是一个重要的当代人口分布线 , 94%的人口在这条线的东南 , 而6%的人口在西北 。 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 , 几千年前的人口分布就与这一分布大体一致 。 这条线的东南位于400毫米到600毫米等降水量范围内 , 适于定居和农耕 , 因此人口迅速膨胀繁衍 , 农业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重要的作用 。
西北干旱地区的最大优势是面向内陆 , 在中国古代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 , 乃至大航海时代之前 , 西北地区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 一波波文明潮由此涌进中国 , 才有了以“模范”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 , 使中国的青铜文明屹立于世界青铜文明之林 , 生发出璀璨的文明之花 。 再如 , 小麦在四五千年前从西亚地区引进中国 , 进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食文化 , 甚至占有重要位置 。
▲四五千年前从西亚地区引进中国的小麦 , 在中国人的粮食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 确·胡热 摄
中华文明经历了小国寡民的古国时代或邦国时代 , 根据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的提法 , 那是“满天星斗”的时代 。 从二里头时代开始 , 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域王权国家时代 , 整个东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有了核心 , 即“月明星稀”的时代或有中心的多元时代 , 一方面有了中心 , 另一方面仍然多元 , 例如三星堆文明就不归属于同时期的殷商王朝 。 到了秦汉王朝 , 中华文明开启了帝国时代 , 是一体一统化的“皓月凌空”的时代 。
梳理这些节点可以发现 , 以科技为主的物质文明一直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 。 进入青铜时代 , 有了以车作战的手段 , 广域王权国家得以形成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 随着铁器的出现 , 骑兵开始走上战争舞台 , 催生了帝国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形态 。 要之 , 从多元到一体是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认知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程越峰 摄
中国有句老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 , 我们做考古和历史学研究的 , 越是进行长时段的探究和比较 , 越深感整个人类一体化、共通性的份量 。 一些小的差异是在不同的地理、地缘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 尽管各族群的具体道路不同 , 在过程、思维上有一定差异 , 但人类总体应是一个大的共同体 。
文明求同 , 文化存异 。 在人类文明的大层面上应该求同 , 而各个不同区域、族群内的文化应该存异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作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秉持者 , 在全球文明史的大框架下探究自己的本源 , 会看得更为清楚 。
让我们在“何以中国”之问中 , 感受考古的发现之美与思辨之美 。 (完)
专家简介:
许宏 , 考古学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 曾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 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 , 著有《先秦城邑考古》《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发现与推理》《三星堆之惑》等书 , 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等 , 其著作被译成英、俄、韩等多种文字 。
责任编辑:步步
【许宏:考古“何以中国”?】
推荐阅读
- 太解气?“男子将占用自家车位车辆丢入河道”后续,警方回应了
- 诺奖技术CRISPR又没逃过失败“魔咒”
- 新郎带10个“财神”去接亲,场面热闹喜庆:女方家很开心,没拦门
- 传播公厕被打女孩“穿着暴露”时,就已站在凶手那边了!
- 女大学生穿高叉旗袍跳舞,眼神娇媚颜值颇高,网友称其“擦边女”
- 1991年发生的“奸母杀子”案,为啥25年后才确定真凶?嫌疑人已死10年
- |巴厘岛这个“奇葩节”,当天可随意互相亲吻,游客表示:辣眼睛
- 旅行社|传说中的“猪岛”,被50头猪占领,竟严禁人类定居?
- 喜马拉雅山“出大事了”?湖中竟出现神秘骨骸,至今谜团扑朔迷离
- “顺不顺,就看明日十月晦”,明天四星聚会,天体之力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