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考古“何以中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电 题:考古“何以中国”?
——从中华文明探源看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 许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
文明交流互鉴的题目很大 , 考古界的探索 , 可为讨论该问题提供一个有益侧面:早期中国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 与外来文化有何互动与交流?
考古现在是热门话题 , 很大程度上与考古研究对象的可视性有关 , 比如三星堆文物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
2018年 ,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 , 首次向公众介绍这一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成果 。 这其中给出三大时间节点:一是距今5800年前后 , 各地出现了一些文明起源迹象;二是距今5300年以来 , 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三是距今3800年前后 ,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
▲民众在河南三门峡市仰韶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现场参观 。 刘鹏 摄
也是那次发布会上 , 国家文物局代表探源工程专家组 , 就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得出研究结论:“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 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 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 , 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 , 以及青铜冶铸技术 , 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 , 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 ”这非常令人欣慰 。 中国从来没有置身于世界之外 , 中华文明是全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世界体系的历史 , 5000年还是500年?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初期 , 一千多年时间里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 如小麦、黄牛、绵羊、车、马 , 用马驾车的习俗 , 用兽骨占卜的习俗 , 带有多条斜坡墓道的王陵大墓 , 这些进入中国的外来因素 , 都应放到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理解 , 要搞懂中国就不能只懂中国 。 例如 , 距今3200年前后 , 中原地区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出现家马和车 , 放眼内亚地区和西亚地区 , 就能发现这里面有一个由西向东的清晰的文化传播路径 。
▲殷墟王陵遗址内的车马坑遗存 。 孙自法 摄
冶铜技术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也值得关注 。 地中海东岸及其周边出现了最早的金属技术、农业、文字和国家 , 这些文明要素由此向外扩散 。 这是人类走出非洲后的第一个大十字路口 。 西亚的青铜时代大致开始于距今5000年;到了中亚一带 , 是距今4000年前后;而进入东亚 , 到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地区、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 , 乃至中原腹地的二里头都邑 , 是距今3700年前后;再往东 , 到山东地区是距今3400年前后 , 那是中原青铜文明向东推进的产物;而到朝鲜半岛是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进入日本列岛的时间则更晚 , 日本列岛没有青铜时代 , 因为青铜器和铁器同时进入 。 这就是“西风东渐” 。
西方学者提出过一个问题 , 世界体系的历史究竟是5000年还是500年?绝大部分人认为是500年 , 即大航海时代才开始有世界体系 。 考古学界对此“不以为然” , 认为应该是5000年 , 即横跨欧亚大陆的冶金术传播和青铜贸易体系的出现 , 代表着最早的世界体系的出现 。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 包括青铜礼容器、青铜礼兵器 。 20世纪70年代 ,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长条形的青铜兵器 , 最初定名为钺 , 后来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它应被命名为“草原式战斧” 。 这类兵器常见于欧亚大草原 , 位于距二里头非常遥远的中国北方及以西地区 。 那里的文化因素被中原腹地的二里头人借鉴和吸收 , 形成了改良的“草原式战斧” 。 这显然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
虽然冶铜技术通过“西风东渐”到达东亚 , 但中原人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 而是吸收创新 。 在此基础上 , 古代中国有了更复杂的复合范铸造技术 , 里面是模子 , 外面是范 , 即“模范” 。 “模范”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 技术和理念造就了中国思维 , 后来浸润在中国人的骨血里 , 形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DNA 。
推荐阅读
- 太解气?“男子将占用自家车位车辆丢入河道”后续,警方回应了
- 诺奖技术CRISPR又没逃过失败“魔咒”
- 新郎带10个“财神”去接亲,场面热闹喜庆:女方家很开心,没拦门
- 传播公厕被打女孩“穿着暴露”时,就已站在凶手那边了!
- 女大学生穿高叉旗袍跳舞,眼神娇媚颜值颇高,网友称其“擦边女”
- 1991年发生的“奸母杀子”案,为啥25年后才确定真凶?嫌疑人已死10年
- |巴厘岛这个“奇葩节”,当天可随意互相亲吻,游客表示:辣眼睛
- 旅行社|传说中的“猪岛”,被50头猪占领,竟严禁人类定居?
- 喜马拉雅山“出大事了”?湖中竟出现神秘骨骸,至今谜团扑朔迷离
- “顺不顺,就看明日十月晦”,明天四星聚会,天体之力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