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自然界 , 植物往往更加低调 , 它们窝在某个角落里独自发育 , 不会主动和人交集 , 所以很少有濒危植物能像一些濒危动物那样引人注目 。
不过 , 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有许多植物非常珍稀 , 其中在中国也有一种 , 它被称为“地球独子” , 因为曾经全世界只剩下一株 。
这个植物就是普陀鹅耳枥 , 其野生母树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珍稀的植物之一 , 为了拯救它 , 许多机构都竭尽全力 。
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 , 图源:北京日报
这棵野生母树有独享的管理部门 , 工作人员专门对它进行日常维护和记录 , 它的种子被送上太空 , 全世界都在关注它的结实情况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普陀鹅耳枥会只剩下一株 , 我们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拯救它呢?
普陀鹅耳枥的发现
和许多植物一样 , 普陀鹅耳枥一直生长在舟山普陀山 , 但是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 。
普陀鹅耳枥的各个结构 , 图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1930年前后 , 中国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在一次考察浙江沿海的植物时发现了它 , 当时引起钟观光的注意的是普陀鹅耳枥的花朵 , 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异花同株 , 但是雌雄花朵有明显的差异 , 雌花为浅红色 , 雄花为淡黄色 , 非常特别 。
这种独特的花朵让它有了第一次书面记载 , 但并没有被判定为是什么物种 。
雌雄花序 , 图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直到1932年 , 另一位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对它进行鉴定 , 并第一次确定它是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的一个物种 , 由于只在普陀山被发现 , 因此得名普陀鹅耳枥 。
不过 ,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不是很清楚普陀鹅耳枥是什么时候独立分化出来的 。
图:慧济寺内的仅存的野生普陀鹅耳枥
其实 , 普陀鹅耳枥刚被发现的时候 , 普陀山上是有很多这种植物的 , 但是当时人们对新物种的态度并没有像现在珍惜 , 由于人为对生态的破坏 , 以及这个物种本身的一些问题 , 最终在短短几十年内 , 它就只剩下了一株 。
仅剩的这一株生长在普陀山慧济寺内 , 其高度在14米左右 , 树龄已经高达250岁左右 , 所以在人们意识到它是“独苗”的时候 , 它其实已经表现出衰老迹象 , 无法做到每年都开花结果 。
为了拯救这个物种 , 中国的科学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 因为这个物种本身就是“灭绝体质” 。
普陀鹅耳枥果苞 , 图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灭绝体质”的普陀鹅耳枥
作为一个物种 , 其实普陀鹅耳枥是非常容易灭绝的 , 用现在比较常用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有点进入了进化的死胡同无法自拔 , 也正因为如此它一不小心就只剩下了一株 。
首先是它们的花 。 普陀鹅耳枥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开始开花 , 但是开始开出来的都是雄花 , 到了四月中下旬雌花才会开放 , 雌雄真正能够相遇的天数平均只有9天 , 而4月份的舟山天气并不好 , 9天的窗口期很容易被糟糕的天气打破无法完成授粉 。
更奇葩的是 , 它们的雌花一般是开放在最高的地方 , 而雄花则开在较低的地方 , 这导致很难通过风完成授粉 , 同时由于生态破坏授粉昆虫的减少 , 它们自然完成授粉变得非常困难 。
据统计 , 在人工辅助下 , 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出苗率只能达到2.5%左右 , 因为大部分种子都是没有授粉的 。
图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其次是它们的种子 。 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有典型的岛屿植物种子的特征 , 就是外壳厚且坚硬 , 比如我们熟悉的椰子 , 就是这种情况 。
这种特征主要就是应对多灾多难的海岛气候 , 种子不包裹好一点的话 , 很难存活 , 同时这样的种子也更容易在海水中完成传播 , 而不易腐烂 。
推荐阅读
- 如果你在担心“遗传”,这篇一定要看看
- 28岁男子哭诉:相恋7年,女友考上单位后竟立刻分手
- 坚持看到最后!11个神秘的历史事件!不得不让你开着夜灯睡觉
- 2000年,12岁女孩被伯父贱卖,8年生下两个孩子后逃跑:不想认命
- 2016年,9名黑人男子进入广州,因行李太少被怀疑,最后被判死刑
- “张家界新娘”事件后续来了:女主退20万彩礼远走他乡,新郎母亲气病住院
- 17国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真正对世界开放的残影空间中国空间站
- 中国空天飞机返回了?其实还在太空中飞行,轨道高度反而更高了
- 贵州|贵州这两个景点,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风景秀丽但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