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终于不再需要成为赌徒( 二 )


科普利奖出现100多年后 , 又有一个人写下了一份遗嘱: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 , 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 , 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
这就是诺贝尔奖 , 而它的出现是个意外 。

|以诺贝尔奖留名后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 来源:诺奖官网
【科学家,终于不再需要成为赌徒】诺贝尔在父亲办的军工厂长大 , 自小被父亲禁止接触火药 , 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那个将火药威力变得更大的人 , 并因此成为了欧洲最富有的军火商之一 。
1888年 , 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希·诺贝尔去世 , 一家法国报纸误以为是诺贝尔去世 , 于是竟然在报纸下写下了这样的讣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一个想方设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杀人而致富的人 , 昨天死了 。 ”
那一刻的诺贝尔意识到 , 自己或许该赎罪了 。
诺贝尔奖的出现 , 彻底改变了科学奖项的性质——它不再仅仅是一份价值5英镑的荣誉 , 更意味着一笔巨额的钱 。
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奖 , 单项奖金达到15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当时一名大学教授20年的工资 。 时至今日 , 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已经涨到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人民币636.5万元) 。
2500年前 , 颜回身在陋巷 , “一箪食 , 一瓢饮” , 不改其乐 。
多年以来 , 世人也对科学家赋予了“安贫乐道”的形象 , 但诺贝尔奖的出现 , 证实了无论是名或是利 , 对于科学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
居里夫人在获得1903年的诺奖奖金之前 , 只能靠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份兼职勉强养家 , 实验室由一间废弃的医院解剖室改造而成 , 既不通风 , 还常常漏水——学校也没有资助她的研究 , 资金来源往往是冶金和矿业公司的补贴 。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 , 来源:livescience
拿到诺奖之后 , 居里夫妇才终于招募了第一个实验助手 , 巴黎大学也在第二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室 。
得益于实验条件的变化与研究资金的支持 , 居里夫人在1910年得以成功地分离出纯镭金属单质 , 成功打消了外界对于“镭”是否是一种元素的质疑 , 她也籍此拿到了第二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2012年 , 诺贝尔基金会打电话给日本教授山中伸弥 , 通知他获得该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时 , 山中伸弥正在家中修理洗衣机 。 这一年 , 山中伸弥为了筹措研究经费 , 甚至参加了当年的京都马拉松 , 获奖后日本内阁还特意赠送了他一台价值16万日元的洗衣机 。
诺奖的获奖者们当然没有辜负这份巨额的奖励 , 因为他们的科学成果 , 毫无疑问正在改变整个世界 。

奖章与人类命运
诺奖之后 , 越来越多的科学奖项陆续出现 。
1924年 , 一战刚刚结束 , 国际数学家大会却产生了分裂——当时部分协约国的数学家提议 , 应该禁止德国等原同盟国的数学家参加大会 。 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兹对这种分裂感到痛心 , 或许也是出自诺贝尔奖的启发 , 他打算筹办一个国际性的数学奖项 , 以消除数学界的裂痕 。
只是奖项尚未得以设立 , 菲尔兹便因病去世 , 只留下了一份关于奖项的备忘录:评奖委员会应尽可能多的自由去决定得奖者 。
1932年 , 国际数学家大会达成共识 ,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就此出现 , 它就是菲尔兹奖 。 到了1966年 , 菲尔兹奖又多了一个获奖者不得超过40岁的规则 , 它由此成为最具成就的年轻数学家们的殊荣 。

|菲尔兹奖样式 , 来源:Wikimedia
菲尔兹奖的出现 , 影响的也不仅仅是获奖者 。
1982年 , 丘成桐成为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 , 他也因此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数学家之一 。 在那之后 , 他在清华、浙大等建立了多个数学研究中心 , 同时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 。
他得以籍此推动了华人世界的数学发展 。
1966年确实是个特别的年份 , 因为这一年 , 图灵奖也诞生了 。
它是计算机协会(ACM)设立的奖项 , 意为纪念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者艾伦·图灵 , 奖励的是那些在计算机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 。
图灵奖的特别之处在于 , 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等的领域 , 计算机完完全全是一门新的科学 。
被认为是计算机先驱的艾伦·图灵 , 1936年才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世界上第一部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 , 要到1941年才开始出现 。
这意味着的是 , 不同于以往诺贝尔奖的滞后 , 或是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 图灵奖的每一位获奖者 , 或许不被大多数人所知 , 但他们共同推动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