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终于不再需要成为赌徒( 三 )


首届图灵奖的得主艾伦·佩利 , 是最早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Algol 58和Algol 60的贡献者 , 现在还在用的C语言也受到了前者的影响 。
1971年的图灵奖约翰·麦卡锡 , 第一个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 。
万维网和第一个浏览器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 唯一获奖华人、著名清华姚班的导师姚期智 , 曾任斯坦福校长、现谷歌母公司董事长、人称“硅谷教父”的约翰·亨尼西……

|1970年图灵奖获奖者詹姆斯·威尔金森 , 他提出了计算机最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
但科学奖项本身 , 并非毫无问题 , 它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索之中 。
无论是诺奖还是菲尔兹奖、图灵奖 , 这些奖项都更偏向是对既有成就的一种具有滞后性的认可 。
以诺奖为例 。 从1901-2014年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情况看 , 从发表科研成果到获奖 , 物理、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长滞后时间均为55年左右 。
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于1958年着手研究试管受精 , 1978年成功产生全球首名试管婴儿露易丝·布朗 , 但直到32年后的2010年 , 他在85岁高龄才终于获奖 。 1972年 , 屠呦呦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 43年后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是否有一种更好的方式 , 去激励科学家们的探索?

站在科学家身后的产业界
来自产业界的力量开始行动——对于企业而言 , 对科学的投资 , 无疑是最具价值的 。
1919年 , 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一个工业合作与研究部门 , 其实就是邀请企业为学术研究付费 。 按照该校教授大卫·凯撒的说法 , 十年之后 , 麻省理工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正在为企业服务 。
后世常态化的“产学研”模式就此开始流行开来 。
而在“产学研”的基础之上 , 企业资助乃至开设科学奖项 , 也开始成为一种常态 。 如2007年开始 , 谷歌开始赞助图灵奖 , 将奖金从2.5万美金提升到了100万美金 。
企业更青睐的 , 是鼓励青年科学家的奖项 。
譬如1987年 , 日本IBM公司设立的IBM日本科学奖 , 针对的是在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45岁以下研究者 。
1999年 , 微软亚洲研究院设立的“微软学者”奖学金 , 更是直接针对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的博士生 。
1942年由西屋公司冠名设立的“美国科学天才奖”瞄准了高中生——从这些天才少年里走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位菲尔兹奖得主 。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兴奋地称它为“科学界的超级碗” 。 英特尔、再生元制药在西屋公司之后陆续冠名奖项 。

|科学天才奖获奖者基本在18岁左右
还有麦克阿瑟奖 。 这个由美国商人约翰·麦克阿瑟夫妇的基金会设立的奖项 , 又被称为“天才奖” 。 自1981年开始 , 该奖项就开始寻找那些具有潜力的研究者——每年20-25人 , 根据年龄给予12.8万美元到30万美元的无条件奖学金 。 如今 , 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62.5万美元 。
无条件意味着 , 不同于以往对青年科学家的资助更偏向于“项目经费” , 它更能直接地改善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状况 。 1981年 , 第一位获得麦克阿瑟奖的伊莱恩·帕格尔斯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助教 , 早上6点上班 , 常常待到傍晚才回家 , 家里还有个一岁的小孩需要照顾 。 这笔钱的到来 , 才终于让她享受到了心无旁骛的科研 。
类似的尝试 , 也在中国出现 。
2018年5月 , 腾讯集团总部的38楼 , 生物学家饶毅和马化腾吃了一顿晚饭 。 席间 , 两人聊到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者亟需支持的话题 。
科学探索奖的筹备团队就此诞生 。 一开始 , 他们找了一些科学家做访谈 , 问的是当下中国年轻科研工作者究竟会为多少钱头疼 。
答案在意料之外 , 又在情理之中——“买不起房” 。
受访结果显示 , 不少青年科学家五年内基本能拿到1000万左右的经费 , 来支持自己的研究 。 但个人的收入相较研究经费而言却显得极为单薄 , 统计局数据显示 , 2021年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为151776元 , 私营单位为77708元 。
更别提硕士生与博士生那连学费填不满的补贴 。
也难怪2019年第一节科学探索奖颁奖时 , 青年科学家刘颖被问到300万奖金怎么使用时 , 她的第一回复是 , “可能先还房贷吧” 。

|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 中间为刘颖
2018年回国之后 , 张益唐担任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 , 帮助培养中国的青年数学家 。 他也在这一年成为了科学探索奖14名共同发起的知名科学家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