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


文章图片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


文章图片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


文章图片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


题图 | 视觉中国
流水不腐 , 户枢不蠹 。

在世界科学史上 , 很多伟大的发现都诞生于不同科学家跨学科、跨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

比如DNA双螺旋结构 。 作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称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之一 , 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由化学家莱纳斯·波林、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合作 , 将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相结合 , 最后共同研究出来的产物 。

再比如常规超导体微观理论 。 该理论则是由精通固体物理的约翰·巴丁和擅长量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合作而创立 。 三人由此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 , 有近半内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

由此可见 , 当科学家开放、交流合作 , 当科学知识流动、传递 , 便更有可能带来触类旁通 , 甚至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 相反 , 如果科学家都闭门造车 , 最终只会导致科研创新止步不前 。

中国也有对标世界级的科学论坛
欧美科技发达国家是深知这一点的 , 因此也形成了悠久的学术交流传统 。

在欧美的学术交流传统中 , 举办顶尖的学术研讨会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年轻人多了一个面基世界级大师的机会】在美国 , 就诞生了著名的戈登研究论坛(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 , GRC) 。 这个始于1931年的学术论坛 , 由登记在册的88个非营利组织组成 , 如今拥有23个美国会址、7个美国以外会址 , 管理着超过340个不同的会议 , 每年吸引约20000名与会者 。

欧洲也不甘示弱 , 有享誉世界的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与戈登论坛遥相呼应 。

从1951年起 , 每届大会期间 , 会有三四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这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阿尔卑斯山深处的湖畔小镇 ,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学者、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

每届林道大会 , 都会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三个主要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对话主题 , 并且组织讲座、研讨会及各种社交活动 。 而从2004年起 , 林道大会又增设了经济学论坛 。

不管是林道大会 , 还是戈登论坛 , 经过半个多世纪甚至近百年的发展 , 都已经成为汇聚世界顶尖科学研究者、展现全球科学家顶尖学术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大舞台——不仅召集方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 与会者也大都是各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 无论是主办 , 还是与会 , 都是莫大的荣誉 。

这几年 ,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 中国 , 上至庙堂、下至市井都高度关注科技 。 在此背景下 , 民间举办的科技研讨会规格明显提升 。 其中之一 , 就是从2021年开始举办的“青年科学家502论坛” 。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演讲

11月27日 , 这个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迎来了第二届 , 众多大咖线上云聚 。

作为目前国内学科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 “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有着对标林道大会等世界级论坛的雄心 。

托举青年科学家
1953年 , 林道大会定下使命:“教育、启发、联结” , 让大学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青年学者加入学术研讨之中 。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 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 。 林道大会也变成了一个由诺奖得主、科学大师指导青年学者的科学论坛 。

和林道大会一样 , 通过科学前辈的传帮带 , 来托举年轻人 , 也是“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的创办初衷 。 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名称里的“502”(50平方) , 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 , 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