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文章图片


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文章图片


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文章图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一位抖音名为“仙气乐蕴”的用户发帖称自己于10月30日下午在公共厕所遭遇一男子尾随并持续殴打20多分钟 , 造成头部鼻子、眼眶等多处骨折 。 在当事者小徐发布的视频当中 , 曾经面容姣好的女孩如今已变得惨不忍睹 , 此案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迅速发酵 , 根据浙江永康警方的通报称 , 19岁的犯罪嫌疑人俞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 , 已被依法逮捕 。
“用手挖掘我的眼睛 , 撕咬鼻子 , 拔舌头 , 用砖头猛砸头部 , 把嘴巴里的牙齿全都打掉” , 从被害女孩的描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 该男子令人发指的疯狂施暴行为 , 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寻衅滋事 , 而是伤天害理、手段凶残、民愤极大的故意杀人行为 。 受害女性正常上个厕所 , 没想到飞来横祸 , 对女孩我们感到无尽的心疼和惋惜 。 但此事经过网络传播后 , 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 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 , 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 被害者有罪论又开始发酵 , 更有甚者 , 竟然指责被打者是“穿衣有问题”、与打人者有“情感纠纷” 。
对此 , 当事人小徐不得不在短视频平台继续发声为自己辩白 , 事发时没有衣着暴露 , 事发前不认识涉事男子 , 希望网友“口下留情” 。 施暴者已经被捕 , 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 这起针对女性的暴行本该形成共识 , 但在一些平台上 , 风向却转向对被害人的“荡妇羞辱”、恶意揣测 , 大肆鼓吹“被害者有罪论” , 迫使被害女子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 , 在网上作出自证的澄清和解释 。
当我们分析“被害者有罪论”产生的心理机制 , 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 总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潜意识当中欣赏这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 但受到后天的法律教育和道德的压制让他们不敢表达得太直白 , 从而出现了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道德推脱”的现象 , 即个体会采用各种认知策略和认知倾向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解释 , 从而使人们即使做出了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也不会感到羞愧 。 在有关道德推脱的系统理论当中 , 其产生的原因共有八个机制 , 其中的责备归因与非人性化机制与受害者有罪论的常见论调非常相似 。 所谓责备归因 , 指的是通过罗列行为对象的过错 , 认为对方本就应该遭到这样的结果或惩罚 , 而使自己免除责任 , 拒绝对对方的同情和移情 , 在本案中则体现为“如果不是被打女孩穿着暴露 , 那么也不会被打 。 ”而非人性化则是将行为的对象视为非人 , 一旦在认知上把行为的对象贬低 , 不将其视为个体同类对待 , 自然会拒绝对这些对象进行帮助 , 并且在进行不道德行为时 , 不激活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自责情绪 。 类似的言论在网络上:“不过是女人 , 她们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 活该被打!”而这种心理的运作往往也有性别凝视的因素参与其中 。
在心理学理论的系统体系当中 , “凝视”有其不同于生活化的定义 , 常用于分析在社会的视觉文化中观众怎样看待被展示的人 。 而“男性凝视”作为一个术语开始使用最初可以追溯到1975年心理学家穆尔维对于广告影视的评论 , 他认为在广告中的女性不仅仅是被凝视的客体 ,更是成为了被买卖的物件 , “广告传递的信息是永远一样的:买了这个产品 , 你就得到了这个女孩 , 或者买了这个产品 , 你就变得像广告中的女孩 , 去得到你的男人 。 ”
而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 男性凝视会根据其需要将幻想投射到类型化的女性形象上 , 在很多场合 , 哪怕不需要目光 , 女性也在承受着视线 , 即“在场就是一种凝视” 。 在浙江公厕被打女子这一案件当中 , 当别有用心的人们在平台上怀疑被打女孩穿着暴露的时候 , 事实上就已经站在凶手那边了 。 饶是当事人女孩已经被打成这样 , 还需要“自证清白” , 想必让人感到气愤的不止是打人的暴行 , 还是对被害人行为的时刻挑剔 , 绞尽脑汁传播被害人“可恨之处”的下流念头 。 【浙江公厕女子被打一个月后,比魔鬼更可怕的是评论区的“人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