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文章图片


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文章图片


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文章图片


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


文章图片


先来回顾下 Web2.0 应用程序架构 , 一图胜千言:

图示是对大多数 Web 2.0 应用程序如何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抽象总结 。 以一个博客平台为例:
首先 , 必须有一个地方来存储基本数据 , 也就是数据库;
其次 , 要有后端代码(用 Node.js、Java 或 Python 等语言编写) , 用于定义业务逻辑;
第三 , 还要有前端代码(通常用 JavaScript、HTML 和 CSS 编写) , 用于实现 UI 和交互;
这些代码都托管在集中式服务器上 。
视角来到 Web3.0, 消除了中心化 , 没有集中式的数据库 , 没有存放后端代码的集中式 Web 服务器 。 采用了区块链技术 , 在互联网上的匿名节点维护的分布式 状态机 上构建应用程序 。
“状态机”是指一台机器 , 它维护一些给定的程序状态、以及该机器上允许的未来状态 , 它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则(即共识)来定义状态如何转换 。
没有一个实体可以控制这个分布式的状态机 —— 它由网络中的每个人共同维护 。
后端逻辑代码化身成状态机上的“智能合约” , 这是开源的 。
前端部分呢?暂按下不表 , 先看此时数据库、后端代码演变后的架构图:

再进一步看看这些新颖的概念:
  • ethereum blockchain , 以太坊区块链 , 被认为是“世界计算器” , 一个可全局访问的状态机 , 对等节点网络维护 , 状态的更改遵循共识规则的约束;只要是写入了数据 , 就会被记录 , 数据不能再更新回去;
  • 智能合约:以太坊上运行的程序 , 由高级编程语言编写 , 例如 Solidity 或 Vyper;

任何人都能检查智能合约是否合理;
  • EVM 虚拟机 , 用于执行合约的环境 , 相当于执行引擎;
【Web3.0 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设计架构】OK , 视野来到了前端代码部分 。 按道理将 , 前端代码应该也是用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 , 实际上 , 它也确实如此 , 不过要更为复杂一点 。
当我们想要与区块链上的数据和代码进行交互时 , 我们需要与这些节点中的一个进行交互 。 任何节点都可以广播在 EVM 上执行交易的请求 , 然后矿工将执行交易并将结果状态更改传播到网络的其余部分 。
广播新交易有两种方式:
  1. 设置自己运行以太坊区块链软件的节点;
  2. 使用Infura、 Alchemy和Quicknode等第三方服务提供的节点;
借助第三方节点可能会更轻松一点 ,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

每个以太坊客户端(即提供者)都实现了 JSON-RPC 规范 。 这确保了当前端应用程序想要与区块链交互时 , 有一组统一的方法 。 JSON-RPC 是一种无状态、轻量级的远程过程调用 (RPC) 协议 , 定义了多个数据结构及其处理规则 。 它与传输无关 ,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输 , 比如 HTTP、套接字、其它传输环境 , JSON (RFC 4627) 作为一种数据格式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 进行身份验证 , 鉴权 。 通常借助 Metamask 实现;
Metamask 将用户的私钥存储在浏览器中 , 每当前端需要用户签署交易时 , 它就会调用 Metamask 。
将所有内容都存储在区块链上是很昂贵的 , 更新数据都需要收费 , 所以还有一个 去中心化的链下存储解决方案 —— IPFS/Swarm
架构图如下:

IPFS/Swarm 是用于存储和访问数据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 你可以轻松去检验它 。
到目前为止 , 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写入 , 那如何读取数据呢?
答案是借助 The Graph , The Graph 是一种链下索引解决方案 , 可以更轻松地查询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数据 。 前端工程师可以直接调用 , 这比传统的 REST API 更具有吸引力 。
现在 , Dapp 架构如下:

截至目前 , 架构图已初成雏形 。
引申补充 , 完整的实现上图这一架构 , 成本有点高昂 。 所以 , 有一种流行的扩展方案 —— L2 scaling 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