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网红民宿为何短命?

乡村旅游|网红民宿为何短命?


上次聊连锁酒店的时候 , 我提到了住民宿总被“照骗”的经历 。 有朋友和我说你这太绝对了 , 民宿也有很多不错的 , 你看我就没怎么踩过雷 。 说着给我发了他在莫干山某民宿度假的照片 , 我一搜价格 , 好家伙 , 空气里都是人民币的味道 。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住民宿的经历 。 在我看来 , 住民宿真的有点开盲盒的味道 。 如果你运气好 , 恰好住到一家性价比超高的民宿 , 就会感叹幸好没选择酒店 。
如果你跟我一样 , 每次住民宿都是一地鸡毛 , 最后一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 , 我下次再住民宿 。 我就是傻X 。
这一期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国内民宿市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我们现在常说的民宿其实是一个舶来词 , 翻译自日文的mishu ku , 而民宿这一商业模式则源自于英国 。 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 英国人口较为稀疏的西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农家为了增加收入想出了一招 , 那就是给来当地农场参观游玩的人提供简单的食宿招待服务 。
这种改建自家住房以B&B形式为主的家庭式招待认为是最早的民宿 。 慢慢的 , 这股B&B热潮逐渐影响到了英国其他地区 , 民宿的经营范围也扩大至露营区和专门的度假小平屋 。
总的来说 , 民宿能够得到大力发展 , 主要是依托于观光旅游或者乡村旅游的兴盛 , 看起来很高端 。 但仔细一想 , 这他喵的不就是英国版农家乐吗?确实没毛病 。 我国的商业化民宿形势最早就是以农家乐的面貌出现的 。 1986年 , 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的万元户徐纪元为了有个更宽敞的地方来招待他做花木生意的朋友 , 让他们吃好喝好 , 就将自家的房屋改建成了一个三合院 。 当时成都晚报的记者王学成听说了这一消息 , 来到徐家蹲点采访 , 并发表了一组名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的系列报道 。 借助大众媒体的影响力 , 徐家大院的名声就这么打响 。
之后 , 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他家以及农科村参观游玩 。 从一开始只顺便吃口农家菜 , 到后来也会住上一晚 。 徐纪元在当地干部的鼓励下 , 逐渐将这种服务和做生意划上了等号 。 1994年 , 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的冯元蔚也来到了徐家大院 。
饭后他当着200多位游客和村民的面 , 为徐家大院写下了“农家乐”三个字 。 农家乐的发展其实跟城市化竞争是分不开的 。 我印象里 , 2000年开始 , 农家乐就很火爆了 , 大家在城市生活久了 , 就想回去体验乡村生活 , 于是就发展出为游客们提供吃喝玩乐以及住宿一条龙服务的商业模式 , 各方面设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
到如今 ,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二百万家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构成 。 事实上我们讲过很多次的团建也算得上是农家乐的一个变种 。 在吃、喝、住解决后 , 许多农家乐又开发了娱乐设施 , 成为公司团建的首选 。
关于农家乐的变化 , 我找个时间再详细聊聊 。 不过农家乐还不能完全和民宿画上等号 。 早期的农家乐住宿条件相对是比较一般的 。 因为去农家乐的人普遍是为了吃和玩 , 住的需求还不够高 。 农家乐主要存在的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旅行 , 很少有人以农家乐为目的做长途旅行 , 更不会有人单纯是为了住 , 千里迢迢跑到这些地方来 。
民宿这个词也很有意思 。 本质上来讲 , 它应该是当地居民的闲置住宅 , 为游客提供接待 , 这是它和旅馆、酒店的根本区别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农家乐才是原教旨主义的民宿 。 你去农家乐吃住都在住人家里领略当地风光 , 还有比这更民宿的吗?而现在我们提到的民宿或是人们喜欢的民宿 , 多少带点小清新风格 , 其实利用原汁原味本地民宅提供住宿的越来越少 , 真正的火爆相反是由刻意经营带来的 。
换句话说 , 许多民宿实际上是一种特色酒店 , 或者说是人为营造的一种符合当地生态的住宿环境 , 一种反连锁酒店的业态 。 为了是给游客提供一种融入当地的旅行氛围 。
其中以莫干山为典型 。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 , 地处沪宁航三地的中心 , 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 再加上有大片浑然天成的旖旎风光 , 从1890年代开始就成了有名的避暑圣地 。 国外的一些传教士以及一些权贵乡绅陆陆续续在那里新建起了二百多栋别墅 , 以供他们休闲娱乐 。
建国后 , 由于种种原因 , 这些别墅老宅大多数都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弃物 。 直到2000年 , 当时还是媒体人的夏雨清来到莫干山拍宣传片 , 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 尤其是其中一栋名叫颐园的别墅所在地 , 正是他内心理想的居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