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理核酸检测乱象的几点建议


关于治理核酸检测乱象的几点建议


从疫情爆发以来 , 屡屡发生核酸检测造假事故 。
早在7月份 , 媒体统计的数据就有250家核酸检测机构出现问题而被责令整改 。
250多家核酸机构 , 频繁造假结果呢?也不过是有关机构责令整改 。
所带来的后果就是 , 核酸检测造假之风愈演愈烈:石家庄、昆明、内蒙古、陕西榆林、山西朔州、甘肃兰州等多个省份或城市爆发核酸造假事件 。
从全民核酸筛查 , 到如今核酸检测常态化 , 核酸检测企业业绩一路腾飞 。
今年已经有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和菲鹏生物等5家“核酸检测”概念的IPO过会 。 而已经上市的企业 , 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
正如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客户端评论:核酸乱象不止 , 疫情永无宁日 。
针对核酸检测之乱象 , 网上有很多揭露的文章 。 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痛斥和批判层面 , 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不多 。
核酸检测之所以产生这么多问题 , 博士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监管不到位;
二是由于超高利润衍生人性之恶 。
因此 , 要根治核酸检测之乱象 , 就必须从这两个方向对症下药 。
博士作为一名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16年的老人 , 在此提出一个解决思路:
建议核酸检测向房地产行业对标学习 。
首先 , 从本质上讲 , 核酸检测和房地产两者均为民生工程 , 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 , 不容有半点闪失和马虎 。
其次 , 两者都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 核心工作流程的参与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 , 非专业人士难以懂之 。
再次 , 两个行业都在网上被妖魔化 。 但目前房地产正在进行刮骨式的变革 , 行业风险正逐步出清 , 平稳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 这意味着房地产的相关经验已被验证 , 正好可以给处于迷途中的核酸检测指明方向 。
先来普及一下房地产行业中的相关知识 。
房企开发土地时 , 必须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和开发资质(一级、二级和三级资质房企承担项目的建设规模有所不同 , 例如三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只能承担建筑面积20万平米以下的项目) 。 在楼盘施工过程中 , 质监、安监等多个部门会采用定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检的方式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 开发商出售房子所得的销售款 , 并不是直接流到开发商的账户中 , 而是先到监管账户 , 后面根据工程进度按比例向主管部门申请支付 , 最大限度保证楼盘不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和烂尾等问题 。 在楼盘竣工时 , 需要有建委、质检、规划、设计、消防等多个部门的联合验收签字;在交楼时 , 还需要接受业主们挑剔的眼光 , 稍有瑕疵可能就会被闹得满城风雨 , 退房退钱 。
接下来重点谈谈房地产行业对核酸检测行业的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核酸检测公司的成立应设置高门槛 , 并采用分级管理 。
不能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注册核酸检测公司 。 首先要求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 要求实缴资本 , 而非注册资本 。 同时要求新设立的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检测资质 。 特别是人口较多(潜在收益更大)的大中型城市 , 必须提升核酸检测公司的设立门槛和资质要求 , 不能全国一个标准 。
二、核酸检测过程必须要接受监督 。
核酸检测监督的确比较难 , 现实中是阴是阳 , 往往都是核酸企业说了算 。 在此 , 博士提出以下几种思路:
1、盲检
这类似于地产行业中质量监管部门到楼盘随便找面墙钻芯取样检测施工质量的行为 。 建议每月对核酸检测公司进行一次盲样考核 , 每个月会随机选一天 , 在核酸检测公司检测的样本里 , 偷偷塞几管阳性样本 , 但核酸检测公司根本不知道是哪一管 。 如果查出来这几管阳性就算过关;查不出来 , 就立即关门停业 。 这个方法目前已经有城市市实施了 , 效果还不错 。
2、自我复检
就像在交楼时 , 业主可以自行或聘请第三方公司对房屋质量提出怀疑一样 , 核酸检测结果也可以由老百姓提出质疑并自行复检 。 建议给老百姓发放核酸检测试剂盒作为备用检测手段 。 一旦老百姓对检测结果产生怀疑时 , 可以自我复检及时验证 。
3、加强处罚 , 鼓励“朝阳群众”发挥作用 。
对于违规违纪的检测机构 , 要罚到倾家荡产 , 并将所有高管人员实施医疗市场禁入并刑以刑法;对于举报人 , 给予重奖 , 让其有足够的动力打破利益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