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68年12月5日凌晨 , 北京机场发生一起空难事故 , 现场十几具焦尸七零八落 , 其中有两个男尸紧紧抱在一起 , 甚是诡异 。 众人将他们分开后 , 才发现 , 两人紧紧相拥只为保护中间夹着的公文包 。 打开公文包 , 里面是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 , 文件竟然毫无损坏 。
保护公文包的两具“焦尸”是郭永华和他的警卫员牟芳东 。
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 , 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 但是提到他所做出的贡献 , 相信大家会对他肃然起敬 。 他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 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 , 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 。
当年郭永怀和钱学森一样 , 是美国最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 钱学森曾说 , 如果他能抵五个师 , 那郭永怀至少能抵十个!
1902年 , 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镇当中 , 虽然家庭条件普通 , 但郭永怀却有着超强的天赋 , 一路过关斩将 , 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 同时还获得了北大多名教授的赏识 。
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 , 相信郭永怀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 。 然而 , 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 改变了他的一生 。 抗战爆发后 , 北京已经不再安全 , 当时多所名校进行了集体迁徙 , 到南方组成了著名的西南联大 。 而郭永怀亦在其中 。
面对日军飞机略过头顶 , 听着无比喧杂的轰鸣声 , 看着空袭过后地上一个个的深坑 , 郭永怀意识到 , 学习物理 , 并不能有效保护国家和自己的同伴 。 郭永怀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造出更厉害的武器!”
于是 , 抵达西南联大后 , 郭永怀转系到了航空专业 。 不久后 , 学习优异的他更获得了留学名额 , 前往多伦多大学进行深造 。 出国后 , 郭永怀首次接触到跨声速流动研究领域 。 对于当时的航空体系来说 , 这项研究具有前瞻性 , 是世界一流的研究项目 。
后来 , 为了继续深入学习 , 郭永怀又前往美国 。 在美国 , 他得到了导师冯.卡门的青睐 , 在导师的指导下 , 很快取得了博士学位 , 同时在所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就 。
此时的郭永怀 , 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穷学生了 , 他的研究成果 , 让整个美国都争相聘请 。 最终 , 郭永怀选择了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 并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 可在他的心中 , 一直都记着自己的使命 , 学成之后回到祖国 。
当时 , 滞留美国的科学家并不止郭永怀一人 , 还有钱学森等很多人 。 他们虽然人在美国 , 但时刻想着回到祖国 , 为国家做贡献 。
郭永怀的回国之路和钱学森一样艰难 。 美国曾让郭永怀填调查表 , 如果发生战争 , 是否愿意服兵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 不!因此 , 他直接上了美国的黑名单 ,
经过长期的筹划和准备 , 郭永怀终于想到了回国的唯一办法:当着众人的面 , 将自己数十年心血写成的手稿和研究成果 , 一页一页扔进火堆 , 用抗争逼美国放行 。
终于 , 1956年 , 郭永怀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 在临登船之际 , 美国依旧不死心 , 对郭永怀进行了全面搜身 , 拿走了所有可疑的文件 。 郭永怀不以为然 , 因为重要的文件和研究成果 , 他早已全部销毁了 , 美国人拿走的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已 。
回到祖国后 , 郭永怀马上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 1964年 , 他与钱学森一起完成了原子弹的爆炸工作 。 虽然小有成果 , 但郭永怀内心依然十分焦急 。 因为他知道 , 光有原子弹是不够的 , 热核武器才是必须突破的最大难关 。
热核武器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 美国甚至连相关数据都没有进行公布 , 想要生造出来 , 实在太难了 。 没办法 , 郭永怀卯着一口气 , 将毕生所学使了出来 , 拼命研究 。
皇天不负苦心人 。 1968年12月 , 拼命研究的郭永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他的这项发现 , 可以快速推动热核武器研发 。 此时的他 , 兴奋不已 , 激动难耐 , 准备第一时间前往北京汇报研究成果 。
然而 , 悲剧却不期而至 。
1968年12月5日 , 凌晨五点 , 郭永怀回北京途中 , 所乘飞机因故障失事 , 全体人员不幸遇难 。 被发现时 , 已经烧焦的他仍然用身体死死地护住重要的实验数据 , 为国家做最后一次贡献 。
推荐阅读
- 核酸,最终跌落神坛!
- 电影|预订机票暴增3倍:“报复性旅游”是对旅游管理的一次“大考”
- 【北京】建筑企业可直接申请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二级资质
- 廖勇事件再起风波!当地是否一再偏袒对方?延迟接报案书是为何?
- 北京市|美版知乎问:你去中国的时候感觉如何?看外国网友如何回答
- 2019年甘肃一桩女上司潜规则男下属诱发的荒唐血案
- 防控逐步放开,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 疫情封控出现拐点,广州、北京等地“解封”:我们转进了下个阶段
- 北京一社区十混一全阴性被告知有异常?检查公司的马脚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