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开启\现代化+网格化\新模式 走出数字乡村路

text":"“以前村里发通知 , 都靠大喇叭 , 现在通过手机钉钉 , 能随时查看 。 ”“自打家里安装了监控系统 , 可以跟家人随时沟通 , 在外打工安心多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 科技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 在大同区 , “数字乡村”越来越多 。
近年来 , 针对乡村基层治理薄弱环节 , 大同区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新理念 , 探索开启“现代化+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模式 , 把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 发展现代农业 , 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大同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和突破 , 进一步巩固“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 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
现代化农业优化服务
为更好地方便群众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 大同区创新提出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元信息化手段和市场化方法理念 , 开展农业数字化应用和服务 , 让信息多跑路 , 群众少跑腿 。
采用农业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 , 全面对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龙药云”平台 , 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 , 实现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加工储运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全程可视可追溯 , 实现全程安全监管 。 目前覆盖率已达95% , 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证2400余张 , 年均抽检样品在300份以上;应用3D立体电子沙盘 , 展示大同区玉米、果蔬、中药材、杂粮、肉制品、乳制品6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和全区农业发展情况 , 同时提供本地优质农产品推荐展示、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服务 。
网格化管理科学赋能
立足网格化管理赋能数字乡村的工作模式 , 大同区不断优化结构设置、强化基础硬件、细化服务事项 , 深入推进“网格化+数字化”建设体系 , 配齐配强网格队伍 , 凝聚数字乡村建设科学合力 。
综治平台扩增信息 。 网格员按图片存储房屋庭院结构、按家庭登记人员基本情况、按颜色标注识别特殊群体、按牌照登记“五小车辆”录入人、事、地、物、情等动态信息45.3万条 , 构建了可查、可视、可追溯的大数据电子信息库 。
智慧广播精准传递 。 在原有315个农村广播基础上 , 安装了154套“同频同播、单联单控、定时定点、共用共享”的智慧广播 , 实现零距离向群众发布和传递信息 。
监控平台全域覆盖 。 持续补点扩面、提档升级网格内监控设备 , 整合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视频监控1402个 , 覆盖全区主城区、各乡镇(街道)主要路口、村庄、治安复杂区等重点部位 , 在日常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调度处理 , 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质效 。
调解平台纠纷快处 。 采取基层派出所、司法所、调解室、律师事务所、属事单位“五个渠道”的多元化解方式 , 累计化解矛盾3275个 , 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
下一步 , 大同区将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 以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 助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大同区开启\现代化+网格化\新模式 走出数字乡村路】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