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


256次!西方宇航员出舱经验好丰富,有根“风筝线”值得我们学习


截至目前 , 我国空间站四批宇航员共进行了7次舱外行走 , 而神舟十五乘组这回则可能要进行4次舱外行走 , 加起来就是11次 。 而在国际空间站 , 目前已经进行了256次舱外行走 , 这个很好理解 , 一方面是国际空间站已经在太空中24年多了 , 而我们从“天和”核心舱算起 , 还不到1年半 。

我国航天员出舱

另一方面 , 国际空间站实际上是俄罗斯和西方两个部分组合起来的 , 他们的出舱基本上都是各自进行的 , 甚至连出舱口都不走同一个地方 , 等于是两个空间站 , 出舱次数要乘2 。 不过 , 国际空间站毕竟已经有256次出舱纪录了 , 很多宇航员都有五六次的出舱经验 , 特别是西方的出舱方式和我们并不不同 , 有些地方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西方宇航员出舱
首先 , 西方宇航员出舱非常繁琐 , 仅仅准备工作就要一天 , 从进入气闸舱、穿宇航服到打开舱门 , 要一个多小时 。 而我国的出舱准备时间是5小时 , 真正进入气闸舱半个小时就可以打开出舱口 。 而且西方宇航员出舱的时候 , 需要第三名、第四名宇航员协助他穿上宇航服 , 然后将他像沙丁鱼一样塞进气闸舱 , 而我们则可以自己搞定 , 或者两名出舱航天员互相帮忙就行 。

西方宇航员穿舱外宇航服 , 需要多人帮助
其次 , 西方宇航员虽然也可以借助“加拿大2号”机械臂帮助他们出舱 , 但使用频率并不高 , 而俄罗斯在欧洲机械臂启用之前 , 只能借助一个吊机出舱 , 比较笨拙 。 而我们每次出舱 , 都使用了太空机械臂 , 神舟十四号最后一次出舱甚至还使用了组合机械臂 , 这一块的确是后来居上 。

俄罗斯宇航员出舱

西方宇航员也用机械臂 , 但不频繁
第三 , 不能不承认 , 西方宇航员的出舱经验的确是非常丰富 , 一方面是他的安全手段比我们的更多 。 比如西方宇航员之所以出舱准备时间漫长 , 一部分原因是要在舱外宇航服背包底部 , 安装一个名为SAFER的喷气式推进器 , 它可以帮助宇航员在安全绳脱钩、失去与空间站所有接连的时候 , 重新飞回空间站 。

这个就是SAFER喷气式推进器
一般来说 , 宇航员配备的安全绳安全系数很高 , 不会出现断裂 , 不过凡事都有万一 。 比如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一次舱外行走任务期间 , 宇航员罗曼年科身上的安全绳就意外松开 , 眼看着就要飘走 , 幸好同伴及时将其抓 , 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

有人的安全绳确实断过

西方宇航员也有安全钩
这里要说一下 , 所谓的SAFER喷气式推进器 , 并非让宇航员完全脱离空间站自由“飞行”的MMU喷气背包 。 MMU很多人比较熟悉 , 但它太重了 , 仅仅两个氮气罐子就有11.8千克 , 整个背包的质量更是重达148千克 , 而且是全包裹的设计 , 甚至有操控手柄 。 SAFER喷气式推进器则只是装备舱外宇航服的底部 , 比较轻巧 , 虽然几乎每次出舱都要安装 , 但仅应急的时候使用 。

这个是MMU

MMU的样子
而我国航天员应对这种情况的手段 , 是使用两根安全绳 , 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至少有一根绳子与空间站链接 。 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 但无论是SAFER喷气式推进器、还是MMU喷气背包 , 我们都需要研制 , 以给航天员更大的舞台 。 当然 , 我们也可能会研制完全不同的舱外自主“飞行”工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