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判断和预测增加了抗疫的精准性( 二 )


科学哲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如何应用到抗疫的实践?医学专家采用的数学模型和限制性参数有所不同 , 得出的预测性结果也有所出入 , 有些预测的结论差异很大 , 有些预测的结论差异很小 。 防疫专家吴尊友对今冬第一波疫情的感染人数有一个低的估值 , 12月17日 , 吴尊友在《财经》年会上发表了“今冬新冠疫情形势分析”的主题演讲 , 他的团队估计 , 今冬疫情的感染率在10%到30%之间 , 明年2月底达到30% , 已是很高的感染率 。 防疫专家冯子健在“新10条”发布后最早预测了感染人数 , 他在一场题为巜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戒》的主题报告中指出 , 第一波疫情的高峰将如期而至 , 按照他的团队的数学模型预测 , 人群中的感染率将会达到60% , 随后有一个回落的平稳期 , 最终80%到90%的人口将会经历感染 。
吴尊友和冯子健没有公布团队使用的数学模型和限制性参数的细节信息 , 从多地网友的亲身感受和反馈的实时病例来看 , 冯子健团队的预测数据似乎更接近实际 。 有的单位全员“喜阳阳” , 有的家庭从老到小全员“中招” , 有大城市的骑手退掉了三分之一的订单 , 有些线上线下药店的治疗药品卖断货 , 有城市的居民在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龙” 。 网友的经验判断和局部观察不同于专家的理性判断和全局观测 , 吴尊友团队30%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和保守 , 冯子健团队90%的预测可能过于悲观和突进 , 网友在争辩之余可以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 , 在低预测值的30%和高预测值的90%之间选择一个中间数 , 在三个月的高峰期过后 , 再来判断哪一个感染率的预测值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的感染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