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水桶——敦煌璧画是如何被盗的?( 四 )


他使用的胶水很厚 , 几乎不可能处理 。 洞窟里面的墙壁很冷 , 胶水在上面很快结成了果冻状 。 ”后来 , 文物保护专家桑奇塔·巴拉仓德兰引用了汤普森的报告 。 他提到了壁画《崇拜者半身像》等例子:“胶布变得异常松弛 , 没有粘下来任何色彩 。 只能说上面的色彩 , 要比预期的更少 。 ”事实上 , 壁画中人物的面部已完全消失 。 一位舞者形象应是“最无希望修复” , 它损坏得过于严重 , 难以进入福格艺术博物馆收藏 。 巴拉仓德兰曾两次尝试修复画面 , 试图将壁画色彩与胶布分离 , 无果而终 。 因为 , 壁画的“图像特征己被彻底破坏”
在中国 , 华尔纳一直被视为盗贼 。 2004年 , 在敦煌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 ,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要求归还从敦煌遗址拿走的所有文物 。 那似乎不大可能 , 因为它们己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十几处收藏地 。 福格艺术博物馆坚持认为 , 他们曾为华尔纳的那些文物全额付款 , 并有发票作为证据 。
华尔纳开展活动的时代与今天完全不同 。 在那个时代 , 外国人经历千辛万苦带走文物 , 并且对自身的行为有约定俗成的辩解理山:中国人不重视 , 并肆意破坏那些文物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正是由于那些文物出现在西方收藏中 , 才推动了当今文物保护者们的倡议 。 这段有争议的历史最后有一个积极的结尾 , 1994年 , 国际敦煌项目启动了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工作 。 目前 , 人们可通过在线网络接触内容广泛的资料 , 可搜寻数据库中的数千张照片 。 在6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参与合作下 , 该项目所记录的文物不仅包括敦煌千佛洞 , 还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遗址 。 伦敦大英图书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 , 在温控设施内对敦煌手稿进行修复 , 将先辈遗留的背衬、糨糊和框架予以清除 。
【胶水桶——敦煌璧画是如何被盗的?】福格艺术博物馆的那些敦煌文物目前保存在哈佛大学的亚瑟·赛克勒博物馆 。 至于敦煌石窟 , 我们1995年参观时 , 羞愧的导游还是会对外国游客指出那些被揭取的壁画 , 在揭取壁画的地方 , 还保留着白色方形切块和发黑的胶水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