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传奇”女子冒死生下双胞胎,12年后老公突然离世……( 三 )



墓园里 , 只有年轻孩子的墓碑 , 永远干干净净
图源:腾讯新闻
15年前 , 清华大学潘妙良教授35岁的儿子 , 突发心脏病去世 。
那天 , 儿子曾给妈妈发过一条短信:“妈妈 , 我心脏不舒服 。 ”
可早早睡下的老两口 , 错过了孩子最后的呼救 。
从那天起 , 潘教授的电话再也不敢关机 , 好像总有一天 , 那个属于儿子的来电会再次响起 。
那块儿子去世当天吃剩的半块馒头 , 被他用保鲜膜封上 , 一存就是5年 。

世间有什么比人到中年失去仅有的孩子痛得更彻骨?
就像倾注一生的心血浇灌一朵花 , 从来不预想它会在某天突然夭折 。
这一生 , 悲痛再无散去的可能 。
03
?
在失独者的报道下面 , 我留意过很多评论 。有人说 , 他们应该努力走出阴霾 , 多融入外面的世界 , 充盈自己的生活 。
但现实呢?
知乎网友说过自己身边的失独故事 。
他认识的阿姨 , 丧子15年 , 因为家里没有年轻人 , 无论身体还是心理状态都很衰老 。
正如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 , 失去女儿的胡晶晶妈妈说的那样 。
没了孩子 , 其实就没了与这个年轻时代的联系 。
再怎么想努力跟上世界的节奏 , 也只是无力 。

图源:《我在他乡挺好的》
也有人说 , 哪怕没了孩子 , 老了也可以去养老院 。
可真实的问题残酷得多 。
没有监护子女的老人 , 需要给养老院交一笔很大的押金 。
任何支出 , 押金代扣 。
可无子女 , 失去部分甚至全部行动能力和反抗能力 , 自己有一大笔钱在养老院账户里可以被任意扣除 , 没有能力监管也找不到人帮自己监管 。
这种老人 , 恐怕约等于唐僧肉 。
失独的父母 , 后半生的阵痛太多太多 , 旁人难以懂得 。
看过一个故事 。
几个失独者 , 在公交车上聊起逝去的孩子 , 无法抑制地开始啜泣 。
周围的乘客 , 投来的皆是疑惑不悦的目光 。
那个车厢 , 像极了丧子父母的人生:
在自己的悲痛 , 和旁人的不解中 , 缓慢前进 。

6年前 , 乔任梁走了 。
那时我们为他的父母哀恸 , 鼓励两位老人 , 好好活下去 。
6年后 , 他的父母从悲伤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 开始在视频里分享生活 。
年迈的脸上 , 终于有了笑容 。
可这时 , 无数人却跑去捅他们刀子:
“你还吃得下?你儿子都死了 。 ”

一个人活在绝望中 , 当ta开始想办法摆脱痛苦时 , 却有人反过来骂ta自私 。
原来 , 人类的悲欢真的不相通 。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 , 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 , 高龄再生一个孩子 。


赞同一句话:
当你忍不住想指责那些上了年纪却失独再生的母亲时 , 别忘了:
那不是繁殖欲 , 而是将自己拉出洪流的求生欲 。
04
?
生下双胞胎之后 , 原本退休的盛海琳 , 重新开始了人生 。
虽然当时已经60岁 , 可再度有了需要自己照料的人 , 她再次走进社会开始工作 。
凭着年轻时当院长的医学知识积累 , 她去各地 , 做养生知识讲座 。
那些年 , 她忙过 , 累过 , 奔波过 。
但吃苦肯干的她 , 扛过最艰难的日子 , 为两个女儿攒下了几百万的教育基金 。
如今 , 在女儿们的教育上 , 她极尽所能 , 想给她们最好的东西 。
舞蹈、绘画、钢琴......兴趣班一样不落 。
那个曾经灰暗的家庭 , 也恢复了欢声笑语 。
她用尽全力 , 向全世界证明着 , 自己是个合格的母亲 , 能为女儿的人生尽可能铺平道路 。

2014年 , 林爱的独生女胃癌去世 。
女儿临走前 , 劝妈妈再生一个 , 她怎么都没答应 。
那年 , 她已经60岁 。
她自救过无数次 。
跑去内蒙古沙漠种树 , 希望女儿的生命以树的方式延续 , 却更徒增伤悲 。
想领养孩子 , 可福利院说要等好几年 。
最终 , 她选择自己生 。
吃药 , 住院 , 体外受精 , 诞下了一个女婴 。

记者去林爱家采访那天 , 电视里正播放着曲剧 , 演员唱着“孩子带来喜和乐” 。
她不停回忆起孩子抱回家的那天:“天气可好了 , 院子里的桂花都开了 , 香气飘来 , 那种心情 , 忘不了 , 真的忘不了 。 ”
没有一个高龄失独父母是随随便便生孩子 。
他们只会倾注得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