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持续3年的疫情中 , 众多的病毒、防疫、疾控等方面的专家 , 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 。
即便是现在回过头来看 , 很多措施依然是十分正确的 。 所以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人 , 才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
但是新十条之后 , 这些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
因为在新十条之前, 专家们强调的基本都是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和危害性 , 要求大家提高认识 , 切勿麻痹大意 。
不过放开之后 , 专家的口风也为之一变 , 开始对新冠病毒轻描淡写 , 让大家不再有畏惧之心了 。
事实上 , 全面放开之后 , 在应对疫情高峰的冲击时 , 我们面临着比封控时 , 还要艰巨的挑战 。
近日你看到的、听到的最多消息是什么?是不是退烧药买不到了 , 排了几个小时依然看不到医生 , 家里人突发疾病120却很难打通了诸如此类的 。
就是因为随着感染者人数的飙升 , 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量自然也呈几何级增长 , 但是医生的数量却没法大量增加 , 造成了医疗挤兑的现象 。
在放开之前 , 我国实施的管控政策 , 这个时候防疫、疾控方面的专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通过管控控制病毒的传播 , 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不会集中释放出来 。
可是一旦放开之后 , 作为预防部门的疾控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 压力全部传导到了医院 , 尤其是一线救治医生 。
在放开之初 , 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 , 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 不需要治疗 , 居家康复即可 。 还有专家建议把新冠肺炎 , 更名为新冠感冒 。
实际上可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症状的 , 而且大部分人症状都十分明显 。 再加上一些人本来身体就弱 , 有基础性疾病 , 以及年龄偏大的老人还有3岁以下的幼儿 , 他们的症状有可能就会更严重了 。
他们现在能够依赖的只有医生 , 可是短期内如此大的医疗需求 , 铁打的医生也扛不住了 。
近日一名一线救治医生 , 公开怒斥之前一些专家发表的不负责任的言论首先 , 他说了医院现在的现状 。 就是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 , 但是没有人替班 , 只能发着烧坐诊 。 而且这次不是一个地方情况这样 , 而是全国基本都差不多 , 所以也很难像之前的互派医生支援 。
其次 , 奥密克戎的症状并不像专家说的那么轻 , 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 一家人感染后 , 有的可能不需任何药物 , 二三天就恢复正常了 。 有的高烧40度以上 , 一周以上都很难康复 。
肺部感染的比例依然不低 , 远比封控时期要高 。
最后 , 就是各大发热门诊人满为患 , 不仅要排队看医生 , 还要排队抽血化验、CT等 , 每天深夜都还有无数的老百姓忍受着病痛在排队 。
这名一线医生所说的相比很多人都是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 , 足可见这些医生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 确实让人值得尊敬 。
不过这个过错并不应该由专家来承担 , 全面放开是因为已经防不住、势在必行了 。
第一、有人现在主张重新回到封控的路上 , 可是他们忘了在上个月 , 反对封控呼声最高的或许就是他们 。 而是事实上证明 , 通过封控的方式 , 对奥密克戎确实没有太大的效果 。
第二、有人主张应该有序放开 , 或者分省放开 。 其实这也是理想化的想法 , 新病毒的传播途径隐蔽、传播性极强 , 封控尚且难以阻挡 , 有序放开、逐步感染更是奢望 。
这些也不是专家就能改变的 , 只能说现代医学认识不清的东西还非常多 。 即便医疗资源最丰富的美国 , 尚且难以应对医疗挤兑的压力 。
【一线医生怒斥专家:来发热门诊看看吧,老百姓深夜还在排队】不过好在很多城市的第一轮高峰已经过去 , 感染者人数开始滑落 , 形式正在逐渐稳定 。 前期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在逐渐恢复 , 一线救治医生的力量正在加强 , 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
推荐阅读
- 法官当庭骂当事人说话像“放屁”
- 胡鑫宇事件发生转折! 有望揭开迷雾, 知情人称监控未删除, 已被拷贝
- 老鹰管理层出现变动,科林斯交易谈判受到影响:篮网来到领先位置
- 弟弟为15万养老金抢着照顾母亲,4个月钱花光把老妈“还”给姐姐
- 劳荣枝家属再次委托知名律师,这一次打的是名誉权官司
- 女子阳后腿疼3岁娃守房门陪伴,飙泪时刻
- 拆迁户如何判断补偿是否合法?来硕律师解读拆迁补偿原则
- 男子因上班玩手机等多次记大过遭解雇,公司败诉赔15万
- 鑫宇妈妈,农民的孩子也珍贵,请相信真相会还你一个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