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杀人犯(1):“变态”与“常态”

文章图片

人一般不敢 , 也不会杀人 。
杀人者 , 不一定被认知为精神病 。 但是绝大多数人下意识里会将杀人者视为“异类” , 从而感到恐惧 。
人 , 为什么要杀人?
为什么说杀人一定是错的?
在翻阅《犯罪心理学》时 , 我们不难看到 , 无论是国外的专家 , 还是国内的大师 , 都喜欢将“杀人者”视为某种“心理畸形”或是“心理变态” 。 尤其是对连环杀人犯的命名 , 往往要加上一个前缀“变态” 。
心理主义认为存在着“正常态”和“变态”两种心理类型 。 一般来说 ,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正常态的 。 也正因为这些大多数是正常的 , 所以社会才能趋向稳定 。
《悥学》指出 , 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有“社会框架” 。 这个“社会框架”是基于该社会内的一切个体的共同认识而形成的 。 这些“社会框架”形成之后 , 反过来影响该社会内的一切个体 。 而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框架中 , “杀人”都是不被允许的 。 任何一个“杀人者”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 不同的是 , 不同的社会框架对“杀人者”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 。
但是为什么所有的社会都反对“同类相残”?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反派为了培育出凶悍士兵而进行养蛊计划 , 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桥段实际上却少之又少 。 自然界中 , 同类相残并不少见 。 而人类社会虽然频发战争 , 但为何人们还是对“同类相残”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根源于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不会有这种痛苦?
我们虽然可以学美国自我心理学系统那般 , 以权威者的姿态 , 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一概而论的解释 。 即 , 将“公然杀人且毫无负罪感之人”称为“反社会型人格” 。 但是 , 如此一来 , 我们也就堵住了探索问题的通路 。
而探索这个问题 , 又将把我们的智识拉入到一个更深的漩涡中去 。 我们绝不可用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去揣度“变态杀人犯” , 否则“不理解”将把我们的理性埋葬 , 在一次次冲击我们内在的早已成型的框架之后 , 让我们陷入混乱 。
我们谈论的 , 是无差别 , 且近乎无动机的杀人行为 。 也就是常言的“变态杀人犯” 。 通过把我们划入常态 , 把此类对象划入变态 , 从而来形成一种群体间的保护 。 事实上 , 倘若以“人类共识”为基石来分析 , “我们”和“他们”的确处于“隔绝”的两端 。
在刨除“社会”这一层面后 , 再来看待“人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则得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 也就是:在失去情感 , 道德 , 律法 , 刑罚的约束后 , 人会不会杀人?
换而言之 , 便是否定“社会框架”之后 , 人会不会杀人?人在个体层面上 , 是自由的 。 人在集体层面上 , 是秩序的 。
杀人 , 是在破坏秩序 。
那么 , 人为什么要维护秩序?当“社会框架”被否定之后 , “秩序”还会存在吗?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利益导向 ,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着高概念的道德品行 。 靠自我的约束 , 是否能够形成“秩序”?
幻想一个不存在“社会框架”的社会 , 这本身也是一种幻想 。
很遗憾的是 , 我们除非认定“人性本善” , 否则无论怎样都陷入到“理解”的泥潭中 。 假定人性本善之后 , 所有人因“爱”而自发地维持秩序 。 此时的“善”成为了粘合剂 。 亦 , 破碎的社会框架下的秩序的黏合 。 而后 , “善”也会被吸引入社会框架中 , 从而为社会框架内的文化 , 法律 , 道德等等具体事务做铺垫 。
【变态杀人犯(1):“变态”与“常态”】然而 , 在人类共识中 , 我们读不到“善” 。 而且“善”是一种需要后天学习的事物 。 自始自终 , “人性本善”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 无论多么“善” , 在生存问题面前 , 必将遭遇严苛的考验 , 而结果都导向毁灭 , 一者是自我的毁灭 , 一者是幻想的毁灭 。
推荐阅读
- 真正厉害的人,能从“太一”中获取宇宙纯能量
- 大数据“扫黄”将落地执行?不仅利于社会稳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
- 连眼睛王蛇都害怕的“青环海蛇”,海蛇的祖先,血清却极其稀少
- 如何打通与群众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 退休|塞舌尔: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一个适合退休养老的天堂岛国
- TVB台庆剧《法证先锋5》“剧本杀”案件被夸有新意,细数法证系列那些难忘的经典案件
- 玉龙雪山|山东一假古城走红,耗资65亿占地2400亩,被称“江北乌镇”
- 病毒传播性变弱了吗?与“阳人”生活在一起,为何也有不感染的?
- “女神医”宇文柔奴
- 240公斤男子行动不便 住所惨变“垃圾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