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出版”,会带来什么样的风景?


_原题:在出版行业 , 元宇宙不仅是一个人人谈论的概念 , 更成为大家争先的实践(引题)
“元宇宙+出版” , 会带来什么样的风景?(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邓崎凡
阅读提示
“元宇宙+出版” , 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 站在新起点上 , 出版行业面临新的转型发展 , 大家纷纷加快布局 , 以掌握先机 。
无元宇宙不产业 。 经历了2021的爆发元年 , 元宇宙的产业热度还在持续增长 。 如今 , 在出版行业 , 元宇宙不仅是一个人人谈论的概念 , 更成为大家争先的实践 。
日前 , 中信出版社与伊势集团旗下的Eggor项目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协议 , 双方宣布 , 将在Web3.0(运行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元宇宙、数字艺术品、区块链实体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更早的时候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出版网联合发起元宇宙出版与阅读实验室……
元宇宙新书发布会、元宇宙书店、数字藏品、创作融合……行业玩家纷纷加码元宇宙 , “元宇宙+出版”已经给行业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 , 大家都希望在这场行业重塑中占得先机 。
重塑传统业务形态
什么是元宇宙?
在记者的通信采访中 , 中国出版网副总编辑、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新闻出版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扬表示 , 元宇宙概念在学界和产业界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 元宇宙、互联网3.0、全真互联网等概念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 它不是一项技术 , 而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
最直观的改变首先体现在相关图书的大热 。 据中译出版社总编辑乔卫兵今年8月份的统计 , 市面上名字带有“元宇宙”3个字的图书大概有70种 , 其中 , 该社的《元宇宙》《元宇宙通证》《元宇宙大投资》“元宇宙三部曲” , 合计销量已达50万册 。 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平台的统计则显示 , 以“元宇宙”为书名的图书全国一共出版了不少于150种 。
元宇宙已经开始重塑出版行业传统业务形态 。 今年 , 不少出版单位“试水”元宇宙 。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大圣哲》新书分享会在元宇宙平台Cryptovoxels上举行 , 同时举办围绕该书内容的主题大展“一本书照亮你我的存在” 。 中译出版社的《产业元宇宙》新书发布会同样在元宇宙平台举办 。
此外 , 元宇宙书店也已落地 。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推出了元宇宙品牌沐然星元宇宙书店 。 元宇宙书店是基于出版机构的自营书店 , 而不是将出版机构的图书上架至第三方平台 。 通过数字孪生、三维重建、元宇宙通行证等技术 , 元宇宙书店可以栩栩如生地还原书店的内部实景 , 让读者在“逛”的过程中 , 不但可以实现“沉浸化” , 还可以进行社交、在线交易 。
“元宇宙图书基于纸质出版物 , 但区别于当前市面的融合出版物 。 ”该集团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陈旻麒对记者表示 , 每本元宇宙图书都包含了可供读者交互体验的元素 , 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
融合不止于数字藏品
什么是2022年最火的元宇宙概念产品?
答案是数字藏品 。 今年 , 出版行业开始大量涉足数字藏品领域 。
百道网近期对今年出版行业有代表性的数字藏品进行了一个总结:年初 , 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数字藏品“贰拾年光阴的故事” , 定价19.9元、限量8888份 , 上线仅20秒就宣告售罄;人民文学出版社限量发售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 , 售价19.9元 , 60秒销售破995000元;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数字藏品《天下妈祖》(盲盒)上线发行 , 6000份藏品上线5分钟即售罄……
第三方机构月狐的报告显示 , 除了在数字藏品一级市场售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之外 , 国内与数字藏品关联而带动的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达到926.3亿元 , 为市场带来近千亿元规模的增量 。
出版业与元宇宙融合 , “数字藏品是一个开端 。 ” 陈旻麒说 。
AIGC(AI生产内容)创作、AR和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应用被认为是元宇宙给出版行业带来的一项显著改变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开展的首届虚拟现实新闻出版融合发展案例征集 , 收到了100余项相关应用案例 , 如教育出版单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VR教育、VR职业培训等 。 据掌阅科技相关人士对《工人日报》记者的描绘:未来AIGC技术发展成熟后 , 理想的状态下能够将文本故事转换成视频和3D内容 。

推荐阅读